联合早报报道,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近日公开发出预警,称中美两国在核心利益上的根本分歧,可能引发“80年来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
这一论断不仅折射出国际社会对大国关系走向的深切担忧,更揭示了当前全球秩序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李显龙指出,中美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彼此角色的根本认知差异。美国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全球主导权的竞争者,甚至威胁,认为必须遏制中国崛起以维持自身霸权。而中国则认为发展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美国的打压行径是对其正当权益的侵犯。这种“安全困境”在贸易、科技、军事等领域持续发酵。
李显龙
以科技竞争为例,美国对华为、TikTok等中国企业的制裁,表面是技术竞争,实则是试图延缓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中国则将自主创新视为国家战略核心,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这种零和博弈思维使得双方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空间被压缩,对抗风险显著上升。
李显龙特别援引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历史教训,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脱钩可能引发全球性危机。当前,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中国则采取反制措施,两国供应链“去风险”趋势加速。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8.5%,创近五年来新低,这一趋势若持续,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剧经济分裂。
中美关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美军事互动的频率与风险同步上升。美国频繁派遣军舰军机抵近中国周边,中国则强化国防现代化建设。2024年南海联合军演中,中美舰机近距离对峙事件较往年增加30%,误判风险不容忽视。李显龙警告,作为核大国,中美冲突的后果将远超历史上的任何对抗。
对于夹在中美之间的中小国家而言,选边站的压力与日俱增。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重要经济体,既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又深度融入中国主导的区域产业链。李显龙多次强调,东盟国家应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需通过加强内部合作与多边机制维护战略自主。
然而,现实困境依然存在。美国通过“印太战略”拉拢盟友,中国则推动“一带一路”深化合作,东南亚国家在安全与经济之间寻求平衡的难度加大。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直言:“我们不想在中美之间做选择,但大国竞争正在剥夺我们的选择权。”
面对可能的“大碰撞”,李显龙呼吁中美保持克制,重启对话机制。他强调两国需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展现合作意愿,为紧张关系注入缓冲空间。同时,国际社会应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框架,避免陷入“新冷战”陷阱。
中国始终主张“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多次呼吁美方摒弃零和思维。2024年APEC峰会上,中国提出“亚太命运共同体”倡议,强调区域国家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然而,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加剧,对华政策的连续性存疑,这给双边关系改善蒙上阴影。
李显龙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国际形势的清醒判断。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关系走向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决定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才能共赢。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唯有超越意识形态对立,寻求共同安全与发展路径,才能避免“大碰撞”的悲剧,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开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