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正德十六年。这年,年纪轻轻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驾崩。由于正德皇帝不但没有子嗣,而且没有兄弟,因此,谁来继承这个皇位,就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当时,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暂时掌管了政权。通过与正德皇帝的母亲昭圣皇太后商议,内阁最终决定由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熜来继任皇帝,是为嘉靖皇帝。

先跟你梳理一下嘉靖皇帝朱厚熜他们家的情况。朱厚熜的爷爷朱见深是皇帝,伯父朱祐樘是皇帝,堂哥朱厚照是皇帝,但他爸朱祐杬不是皇帝。也就是说,本来皇位应该是在他伯父朱祐樘、堂哥朱厚照这一支传下去的,跟他这一支没有关系。不过,朱厚熜的伯父弘治皇帝朱祐樘只有一个儿子,就是他堂哥正德皇帝朱厚照,而朱厚照没有儿子,因此,在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之后,皇位在他们这一支传不下去了,这才轮到朱厚熜来继承这个皇位。那么,为什么是朱厚熜,而不是其他的皇亲来继承皇位呢?杨廷和搬出了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发的《皇明祖训》,里头有一条规矩,叫“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皇位可以由兄长传给自己的弟弟。

但是,严格来讲,朱厚熜只能算是朱厚照的堂弟,而不是亲弟弟。那怎么办呢?杨廷和他们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那就让朱厚熜认正德皇帝朱厚照做哥哥呗!也就是说,让朱厚熜过继到他伯父家里,认他伯父作父亲,认伯母作母亲,认堂哥作哥哥,如此一来,“兄终弟及”名正言顺,这问题不就得到完美的解决了吗?在杨廷和他们眼中,这可是他们几位忠臣煞费苦心的安排,改认父亲,两难自解,既维护了弘治皇帝的君统,又遵守了“兄终弟及”的规定。但是,到了嘉靖皇帝这儿,味儿就变了:什么?我伯父是我爸,那我爸是谁?大臣告诉他,那当然就是叔父、叔母啦!



杨廷和指示吏部尚书毛澄告诉嘉靖,按照规矩,你应该称你的伯父为“皇考”,“考”就是死去的父亲的意思,至于亲生父母,应该分别称为“皇叔考兴国大王”和“皇叔母兴国太妃”。在毛澄他们看来,允许嘉靖的亲生父亲在“王”面前加个“大”字,就已经很够意思了,所谓“尊荣至极”。为了防止有人有异议,杨廷和一开始就放出狠话,说:“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把这事儿给上纲上线了。如此一来,朝堂上就形成了一面倒的局势。而此时的嘉靖,虽然贵为皇帝,但也没法跟看上去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叫板。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很多东西他还没有完全搞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势单力孤,自己从封地带来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而且素质也不怎么高,很难给他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慢慢起了变化。原来,杨廷和虽然用他的威胁震慑了朝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朝臣都因此跟杨廷和一条心了。更何况,嘉靖这边又一直对杨廷和的这个安排意见很大,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于是,渐渐地,反对嘉靖改认父亲的声音也开始冒了出来。转机出现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当时,礼部有一名刚考上进士不久,正处于实习试用期的官员,叫张璁,他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给嘉靖呈上了《正典礼》疏,里头详细批驳了杨廷和他们的论述,并且指出继承皇位和给人当儿子是两码事,一码归一码,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嘉靖看到张璁这些说法,十分兴奋,说:“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随后,嘉靖决定要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结果,内阁是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封还了嘉靖的手诏。这可把嘉靖给气的。

当时,嘉靖本人已经在北京即了皇帝位,但他的母亲蒋氏还没到北京。这也可以理解,“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德皇帝去世之后,嘉靖得赶紧赶过来继位;而蒋氏就没有那么着急了,可以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妥当了再出发。到了九月,蒋氏抵达通州。听说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得改认别人当妈之后,蒋氏表示老娘不干了,我不进京了。嘉靖也很绝望,于是开始闹,说这皇帝我不干了,我要跟我妈回湖北封地去。这把内阁搞得很头疼。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各退一步,嘉靖这个皇帝还继续干,不闹了,但他的亲生父母的规格得往上提,称“兴献帝”和“兴献后”。后来发生的事儿,大概也都是在闹类似的问题。比如嘉靖想给父母再提高一点规格,加个“皇”字,变成“皇帝”和“皇后”,结果这下轮到杨廷和不干了。杨廷和表示,你要这么干,那我辞职,老夫不干了。于是嘉靖只能作罢。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瞅准机会就反复试探,最后还是成功把这个“皇”字给加上去,并且弄走了杨廷和。

成功把父亲变成“皇帝”后,嘉靖又想确认他们的父子关系,表示要称自己的父亲为“本生皇考”,所谓“本生皇考”,就是说这是生我的那个爸。再后来,嘉靖又想去掉“本生”两个字,他觉得,我爸就是我爸,又怎么还要强调“本生”呢?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爸,生我的这个就是我爸,我伯父就是我伯父,不能是我爸。于是,他又打算改口称自己的伯父为“皇伯考”,称亲生父亲为“皇考”。但是,嘉靖皇帝的这一系列举动,让很多支持杨廷和观点的大臣十分愤慨。他们强调:“本生二字,上干宗庙,内干宫闱,事体重大。”嘉靖三年七月,一帮刚下早朝的官员振臂高呼:“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当共击之!”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此时也在其中,他呼吁道:“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杨慎等人的鼓动下,二百二十多位大臣一起伏跪在左顺门外,放声大哭,要嘉靖收回旨意。这件事儿最后演变成了激烈的君臣对抗,结局是八名带头的大臣被捕,四品以上的官员停薪,其余一百八十多位官员遭廷杖,其中有十七人直接被打死。

经此事件之后,支持杨廷和的势力已然是强弩之末。而在后续二十年的时间里,嘉靖仍然不断地在各个方面去抬升他亲生父亲的地位,最终让他父亲的神主以“睿宗”的身份入袝太庙。至此,我们可以说,嘉靖的父亲朱祐杬虽然在生前没有当过一天皇帝,却在死后获得了无异于皇帝的待遇。这场“大礼议”,最终以嘉靖皇帝的大获全胜落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