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一朝,混乱不堪。三大征全胜,萨尔浒战役却是惨败,丧失了帝国野战精锐,也奠定了明朝覆亡的基础;皇帝自己挑选接班人不得,只能以二十八年不上朝不批奏折抵制文官系统,可惜也没什么鸟用,大明帝国照常运转,太阳照常升起。

说回万历继承人之争。福王朱常洵是皇位的强有力竞争人选,除了他妈妈郑贵妃深受万历宠爱之外,他哥哥朱常洛是万历偶然临幸太后宫中宫女王氏所生。母亲出身低微,自己长得也不行,朱常洛当然不受他爸爸喜欢。无甚作为,在位只有一个月就死了,因此被称为“一月皇帝”,但是明朝三大案居然都与他有关。

且看——

万历的皇后王氏、昭妃刘氏自万历六年(1578年)册封后妃,都无子嗣。那时候万历太小,才15岁,可能生殖能力不强。

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私幸宫女王氏,后来王氏有孕,万历忌讳这件事情而不敢承认,但在内起居注中记载了这件事情,并有当时赏赐给王氏的实物为证,李太后盼孙心切,以人证物证书证俱在,万历最后被迫承认这件事情〔1〕。

万历如何临幸太后宫中的宫女?

这件事读起来不起眼,要真是给他还原了,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去过故宫或者官绅老宅的人,对主人卧室应该不陌生,那时候的卧室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卧室讲究私密性安全性,位于客厅走廊内,有门有锁,卧室即便开着门,客厅的客人也不能看到卧室情形对不对?皇宫里的卧室可就不一样了,高大宽敞,可达数百平方米,除了有张床挂幅帐幔可以遮挡之外,几乎一览无余。

十八岁的万历同学是在上完早朝给母亲请安时,据说母后正在睡觉,可能是回笼觉,总而言之太后不便打扰,那么问题来了,万历同学是怎么看中了王宫女,又是在哪里临幸王宫女呢?

答案,可能比较辣眼睛。

话说,当年万历同学在张居正、冯保、母后李太妃三座大山下兢兢业业,半点不敢逾矩,连个元旦春节嘉年华也被张居正否掉。四点多起床到经筵老师那里听课背书,背得不好还要挨训,五点半就要去早朝,早朝完毕去母亲那里请安,下午还要复习背书,是个标准三好学生。

在等候母后醒来的这个当口,李太后寝宫当然不可能只有万历一个人。如前所述,王宫女是太后身边的近侍宫女,当天,她应该是和另一名宫女当值(按制度,至少两人当值寝宫服侍太后),有之前调戏宫女被惩罚的经历,万历同学哪怕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淫勾太后身边的宫女。


王恭妃画像

所以,合乎逻辑的过程,是王宫女看着皇上等着焦躁,于是轻声对皇帝说:皇上,这里待着闷,我看您困了,我带您出去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等太后醒了我立马告诉您。皇上一听,这敢情好啊!于是,王宫女牵着皇帝的手,施施然走出了寝宫,寝宫门口把门的太监和宫女,见此情形一个个嘴巴都惊得合不拢了!

王宫女年纪比万历小两岁,经验却不算小白,颜值应该算不上好看(此话后面再议)〔2〕;皇帝正值青春年少,情欲最旺之时,忽然被一个年轻姑娘牵着手,心神不禁荡漾起来!于是便要求欢,王宫女正中下怀无限娇羞,随侍太监心领神会,将二人引入一旁偏殿宫女住处,把里面的宫女尽数赶了出去,随手关上木门,捂嘴一笑,立于门口保驾。

皇上当然不是小公鸡,毕竟也有过两个老婆,结婚已有三年,是有经验的男人了。话不多说,皇上与王宫女宽衣解带行秦晋之好,少时云收雨散,王宫女显出了过人的成熟,她提出皇帝要赐一件信物。皇帝不解:后宫里只有我一个男人,宠幸你,大家都知道,还要信物做什么?王宫女撒娇说道:陛下,虽然你知我知,但是陛下的女人这么多,过不了多久就会把臣妾忘了,到时候臣妾万一有了龙种可就说不清了!万历同学一听有道理呀,于是解下腰间玉佩赐给王宫女。

李三曰:幸好王宫女懂事,处于太后宫中,耳濡目染深懂宫内奥秘。不然又被万历小瘪犊子白玩了!

话分两头,彼时皇上行云雨之事,随侍太监早已派人通知敬事房太监过来登记。皇上完事重整衣冠再去拜见太后了,儆事房太监进入偏殿,对王宫女做一揖,将下巴颏一摆:呶,门口四名守候宫女趋入偏殿,两名高个年轻宫女两手交握,倏然分开,刷地一声,一幅朱红绢布已围于王宫女床前,挡住太监的视线,但是绢布内人的活动形迹依然清晰可辨;两位老成一些的宫女移步滑入床侧,躬身作揖:得罪了。一人从袖中掏出白绫布一条,沾取女子穴中落红,仔细叠好;一人抬腿,验视洞口已破无误,高声报告,初一卯时,皇上幸王宫女,王宫女处子之身,落红为证!老宫女接着询问:上次月事为何时?王宫女略微娇羞,轻声说道,上个月十五号。两位宫女一怔,对视一番,心内不禁说道:今天是初一,那不是最容易怀孕的时候嘛!

当然,宫内规矩是不能乱说话的,两位宫女服侍完王宫女擦净下身,温水洗净伤口,穿好衣服,鱼贯而出,年长宫女将白绫带交与敬事房太监,验视无误,太监收入随身携带锦匣中,挥手让两名宫女撤去绢帛,扶王宫女起身,太监再去床前看到床单上有绛红一片血迹,登记好“在内起居注”,这才放心离开。

这边呢,万历皇帝没太当回事,虽然年纪轻,毕竟是皇上。唯有一点让他不爽,就是这王宫女相貌实在不敢恭维,眼睛虽然大,但是死鱼眼单眼皮;嘴唇很厚,接吻起来感觉不错,但是龅牙,这搭配怎么也谈不上好看。唯一的优点是胸部很大,而且还是处女,感觉很好,这也就行了。不过,万历隐隐约约着了王姑娘的道。

不过,综合以上分析,要说不是王宫女精心设计的也不太像。一是在太后寝宫,正值太后睡觉之时,那时候的万历皇帝不太可能有胆子撩宫女上床,没有王姑娘的暗示,此事很难发生;其次是受孕时间把握异常精准。

更奇怪的是皇帝事后表现,简直是想打死不承认,而且被迫承认以后也没给王氏好脸色,无论名份尊号都是大臣们看不惯,为王氏争取而来;终其一生就没喜欢过王氏。这说明什么问题?

一种可能是王氏颜值比较低。但凡是这种刺激性场合交欢的女人,如果颜值高,男人没有不喜欢的。皇帝对王氏一直排斥,除了因为不漂亮,再就是觉得上了当。

万历临幸了王宫女,故事当然在继续,王宫女一炮就中,幸运地怀上了龙种。李太后身边的近侍宫女怀孕,当然是瞒不住的。几个月之后看着王宫女肚子渐渐显露,李太后心内怀疑召来王氏询问,得知是儿子干的好事,不怒反喜,因为万历大婚都有三年了,还没子嗣,这是让帝国操心的大事。李太后立即叫人喊来皇帝询问,万历忌讳这件事情而不敢承认。毕竟是事发母后寝宫,而且是母后的宫女,且有调戏宫女被李太后申斥在前,怎么着说起来都有点不太光彩。

哪里料到太后根本不在意皇帝是否临幸本宫的宫女,太后本身就是宫女出身,她比谁都明白,宫里的女性,全是皇上的这个道理。至于调戏申斥,那是为了让皇帝保持皇家的体面。皇家要的是子嗣兴旺,真有宫女怀孕,那自然是高兴还来不及。

万历不明白,还在抵赖。确实很搞笑,宫里就你一个纯爷们,还能赖到谁头上?皇后喊来敬事房太监,宣读在内起居注,记载了这件事情,王宫女也按照吩咐,出示了皇上当时赏赐的玉佩,以人证物证书证俱在,万历最后被迫承认。

母凭子贵,有了龙种,就不能再做宫女了。万历十年(1582年),宫女王氏被册封为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年)8月18日生下一个男婴,是为皇长子,取名常洛。本年,万历皇帝19周岁。从出生倒推,万历临幸王宫女的时间应该是万历九年十一月初。〔3〕

皇长子迟迟当不了太子

经此一惊,万历觉醒了,原来后宫都是我的呀!我可不要活得那么憋屈,临幸都像偷鸡摸狗,于是在后宫中挑选他真正喜欢的人。开始海选九嫔(皇上临幸过的仅次于妃一级)〔4〕,美丽的杰出的伟大的郑贵妃闪亮登场。


郑贵妃画像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万历册封九嫔,郑氏被封为淑嫔,位居九嫔第二位〔5〕;王恭妃却是万历十年6月才册封恭妃,有了龙种在身,居然还比郑氏晚了三个月!这个时间,王宫女怀孕已经8个月,完全显怀了,不册封是说不过去的。〔6〕


史载郑贵妃容貌出众且多才多艺

万历显然在众多嫔妃中对郑氏尤为宠爱,万历十二年(1584年),郑氏怀孕,晋封为贵妃,产下皇二子朱常溆,可惜夭折。这可以看出来皇帝偏心厉害,王恭妃怀的是皇帝头生仔,只册封了恭妃,郑氏没怀孕之前即升淑嫔,怀了(未知男女)立即晋封贵妃。

皇帝对她宠爱不减,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生皇三子常洵。随后郑氏便晋封为皇贵妃,并借机乞求皇上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自己则做皇后。两人私自写下合约,在道观中立誓。万历的承诺,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当然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机。〔7〕

皇帝专宠郑贵妃,迟迟不立太子。朝中大臣纷纷担心郑氏谋立皇三子,损害国本。他们争相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言辞之间矛头指向郑贵妃。皇帝置之不理,仍旧宠爱郑氏。郑贵妃十年之内共给万历生过七个孩子(其中夭折两个),冠绝后宫。不得不说,郑贵妃肚子也争气!

一年年地过去了,万历朝的皇太子位子还在那里空着。满朝文武呼吁尽快确立皇太子,以告天下百姓〔8〕。万历就是不听,后来,李太后得知朝廷上下舆论纷纷,也十分同情善良的王恭妃,不得已亲自出面干预,质问万历:“满朝文武屡屡上表请求立皇长子为太子,你为何老拖着?”万历说道:“他是宫女生的。”李太后听罢此言,龙头拐杖往地上一捣,指着儿子大骂道:“别忘了,你也是宫女生的。”万历这才想起自己的亲娘原本也是宫女,也是被隆庆帝“临幸”后生下自己的,且是泥瓦匠之女,论出身,比王恭妃低贱更多。万历羞愧万分,无地自容,闭口无言。〔1〕

李太后开导儿子说:“王恭妃为朱家帝业留下了根苗,为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了功劳。你为何不封她为皇贵妃,她的儿子难道就不是你的儿子?”

在李太后的力主和群臣的上疏劝谏下,他迫不得已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朱常洛为皇太子。 [9]同时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争国本事件最终落下帷幕。

这场万历年间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为期十五年,总计逼退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为什么朱常洛不受待见?

我们看一看,万历为什么不喜欢朱常洛?史书记载因他的母亲是宫女,身份低微。

这个理由,完全说不通,万历自己亲娘就是宫女!其次即便算出身,王恭妃出身并不低。她出身于中下级军官家庭,父亲王朝窭,在女儿未被选入宫之前考中武举人,官任锦衣卫百户(正六品武官)。这可比汉景帝的后任皇后王娡,明太祖的老婆马皇后,比那拉氏慈禧,家世高多了。[10]

如前所述,真实的原因除了王恭妃颜值偏低之外,可能与皇长子本身缺陷有关系。据说他是很肥胖而且多病。


明光宗画像

我们现在来看朱常洛的宫廷画像,看不出太肥胖,当然是经过画师美颜了的。即便如此,也能看出来,光宗精气神不足,双眼无神,而且低眉顺目,怯生生的样子,没有帝王英气逼人的气概,确实是被冷落几十年的老太子模样。从出生到被册封为皇太子,足足过了十九岁,期间总是担心被那个小四岁的弟弟抢了位子。况且,儿子随母,朱常洛不会帅,甚至属于长得磕碜一类。

朱常洛成为太子之前,甚至在继位之前,一直不被皇帝甚至整个后宫待见,而且肥胖多病,内心比较自卑。这就形成恶性循环,更加没人愿意接近他,养成了他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性格(所以才有继位后笑纳郑贵妃推荐的司礼监太监和8位顶级美女这种咄咄怪事)。看官们熟悉,历朝历代总有凭借颜值与才华胜出的太子(接班人),譬如杨广,朱瞻基,譬如乾隆,都是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颜值出众吸引了皇帝老儿(或爷爷)的欢心。

儿子做了太子,但是日子仍然不开心,皇帝并没有改变对其母子的厌恶,仍然天天和郑贵妃缠绵一起。不过呢,太子的待遇要好了很多,起码有像样的东宫住所,不过比起朱常洵在京城的府邸,那是寒酸多了。提前透露一句,太子的这位弟弟,一直在京城生活了28岁!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距离宣布立朱常洵为福王足足过去了十三年,才外出就藩。他住哪里?王爷自然有藩邸,不出京城也得给盖房子,也就是说,京城里除了太子东宫,还有一处福王府,这在明代制度里都是极不正常的,甭管正常不正常,皇上这种偏心,从内务府、宗人府全部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所以给福王府配的宫女佣人太监是最好的,厨师是最好的,房子也是最好的。所以呢,太子朱常洛反而像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后文再提)。[11]

哭瞎了双眼的王恭妃

太子朱常洛与母亲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王氏虽然一炮走红,由宫女咸鱼翻身,当上了恭妃。但是,仍旧当着实际寡妇,皇帝极少宠幸于她(后来生过一位公主,可惜的是夭折了)[12]顶多在皇家宴席的时候让她参与,其他时间,皇帝一次都不来探视她和儿子朱常洛,大臣们的奏疏都抗议过,皇上辩解是为了让恭妃安心带孩子。

可惜,王氏不但没有享受到皇贵妃的优厚待遇,而且她深居幽宫,人问津,处境更加凄苦。在这十余年中,王恭妃母子因受到万历的厌恶冷落,又被盛宠的郑贵妃视为眼中钉,饱受屈辱,各方面待遇极差。使尽各种手段排挤和虐待王恭妃母子。通过定陵考古发掘,她棺椁内一把银壶,壶底刻铭文一周“大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制”——可见这是她被封为恭妃的当年一直用到去世时的实物。30多年来她从宫女成为妃子再成为皇贵妃,又是未来皇帝的生母,生活上使用的器物却没有多大变化。此壶没有任何装饰,不仅比不上妃嫔墓出土的器物,甚至还没有民间富裕人家出土的器具精美。另一件出自她棺椁内的镀金银盘,也满是破洞和缺口。[13][14][15]

王恭妃生下皇长子,理应进封为贵妃,但万历就是不进封,好长时间封号依然如故。再就是郑贵妃让王氏母子同居景阳宫,不让她们与神宗见面,使皇帝逐渐淡化与皇长子的感情。不过作为母亲,王恭妃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儿子。她对儿子的安全极为担心,一直到13岁母子还一同起卧。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郑贵妃污蔑皇长子喜欢和宫女嬉戏,已不是处男。万历派使者前去验视。王恭妃大哭:“十三年来我同儿子一同起卧,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不敢离开半刻,就是怕有变故,我的忧惧如今果然应验了啊。”使者不敢隐瞒,如实禀报神宗,皇长子的清白才算保住。 [16]

李三曰:我靠,皇长子都不能御女了,这也是千古奇谈!

朱常洛在嫡母王恭妃、祖母李太后的多方关照调护下,终得以平安长大成人。

儿子当了太子,但是王恭妃依然盼不到出头之日,太子单独有了自己的东宫,她被幽禁在景阳宫,整整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晋封就更谈不上了。[17]王恭妃在这种冷暴力里面,整日以泪洗面,渐渐双目失明了。

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5)十一月,朱常洛的侍妾王氏生下皇长孙朱由校(日后的明熹宗),太子有了儿子、万历有了孙子,而且朝臣们多年来的谏言力争,民间也议论纷纭,万历才借着给母亲加徽号的机会,顺便将王氏晋封为贵妃、皇贵妃。 [18]王恭妃的儿子、孙子(在她死后)都当了皇帝,确实是大明社稷的功臣,死后的确被孙子天启陪葬入万历的定陵中,郑贵妃连个边边都没沾上,但是生前凄惨无比。

王氏升级成为皇贵妃,听起来位极尊贵,但因为皇帝的冷落+郑贵妃的迫害,她凄惨的日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有名无实,一直被幽禁着,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在她身患重病时,万历也没有去看望过她。

万历三十九年(1611)九月十三日,王恭妃病危。朱常洛请旨见母亲一面,万历同意了。当太子赶到母亲居所时,景阳宫依然深锁不开。太子无奈,只得找太监拿来钥匙,破锁而入。临终时,王恭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可惜早已双目失明。她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衣服,百感交集,凄然泪下:“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我死而无恨”。母子俩抱头痛哭,太子的侍从们也纷纷落泪,大伙哭得头都抬不起来。当日下午,王氏气绝而死。[19]王恭妃在深宫中苦熬了近30年,儿子孙子都有了,儿子还是太子,却始终没有盼到出头之日,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先拨志始》根据外戚王升的叙述所记载的情形,则更为凄惨:临终前,母子见面本欲有话说,但王氏察觉到屋外有人,低声提醒道:“郑家有人在此”。于是直到咽气而死,母子俩默默相对痛哭,不敢说话。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氏气绝,才允许太子给母亲收敛。

王恭妃生前受到百般虐待,后事也不顺当。万历并不把她的丧事放在心上。对她择地安葬之事,是极为简慢的,依照他的本心,草草下葬了事。但大臣们不服。首辅沈一贯、大学士叶向高数次上折,大学士叶向高上言:“皇太子母亲贵妃去世,葬礼应当从厚。”言儿子是太子,葬礼应当按明世宗皇贵妃王氏(庄敬太子生母)的规格办理。万历却欲按明世宗皇贵妃沈氏(未生育子女)的规格办理,一再拖延。最后还是按前朝未生育子女的沈皇贵妃的礼仪办理了。万历命人到天寿山卜地,正式营建了坟园。万历四十年七月十七(1612年),王恭妃葬在明十三陵陵区内东井左侧的平冈地,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 其随葬金制品极少,棺内除了为数不多的丝织品外,仅有银锭数枚和一些银制器物,金锭一枚也没有放。[20]

万历不派人守坟,也不拨给守坟的费用。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轰动朝野、企图打杀太子的“梃击案”爆发,凶手张差供出自己是受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指使的,还牵扯上邪教红封教。舆论激愤,时人皆怀疑是郑贵妃及其兄弟主使谋杀太子。太子的处境受到普遍关注。郑贵妃慌了,哭求于万历。为替郑贵妃开脱,万历一面要郑贵妃放低姿态亲自去恳求太子,一面命令对太子有调护之恩的嫡母王喜姐给太子做思想工作,要太子不要牵扯郑贵妃;一面自己出马给太子施加压力,让太子表态,安抚百官。最后只处死张差和郑贵妃名下的庞、刘二太监,草草将此案了结。为平息舆论的愤怒,这才在当年六月旨下礼部:“给皇太子母坟户三十名,园地二十五顷,以供香火。” [21]

沉冤得报死后做了皇后长伴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万历驾崩,太子朱常洛登位当了皇帝,即明光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按制度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明光宗下旨追尊生母,并说:“朕嗣承皇统,抚御临视天下,追念根源,则我的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恩大无及。朕往昔为太子时,没有能尽亲尽孝,如今入宫为帝,更只是对当时感到痛悔,想要一伸自己无尽的深情,只有由此而求合于礼仪。想按照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的先例办理,礼部仔细议定再报闻。” [22] 不料,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在“红丸案”中不明不白的死去,他死后宫廷又发生了“移宫案”,追念母亲的仪礼没有行成。


定陵后殿原状(左为孝靖皇后棺椁)

因此直到王恭妃的孙子明熹宗登基后,御史温皋谟上疏揭发郑贵妃的罪行,说她“摧残孝靖皇后,至饮恨而不得一诀。” 王贵妃的亲生父亲永宁伯王天瑞[23] 也上奏指责郑氏迫害孝靖皇后的行为,并为其女鸣冤昭雪。明熹宗也感念其祖母的恩德,接着他父亲的遗诏,才正式追封自己的祖母为孝靖皇太后,泰昌元年九月十三(1620年)追尊圣母皇贵妃王氏曰“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后”,正式上册宝。泰昌元年十月(1620年)从东井把棺椁迁来,与万历和孝端皇后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宫内[23] 。并补充了三箱随葬品,其中,一箱放孝靖后的木制谥册和谥宝,一箱放三龙二凤冠一顶,以及玉带、玉佩、玉谷圭、金垒丝珍珠霞帔,金香熏等物,另一箱放十二龙九凤冠一顶,神主祀祭于奉慈殿。 [24][25]


与孝靖皇后陪葬的十二龙九凤冠美轮美奂

王恭妃终于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后——孝靖皇后,与万历真正的皇后孝端皇后,一起陪伴夫君长眠于定陵地宫。

梃击案——一个农民抄起木棍闯进了东宫

梃击案更是匪夷所思。一个京郊农民拿着根木棍擅闯太子东宫,逢人便打。

咱们先说,福王就藩的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有谣言说皇帝想要换太子,矛头指向郑皇贵妃,结果皇帝株连逮捕者甚众。到了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又有进言,说郑皇贵妃以及福王将要谋害皇太子,结果皇帝仅仅是让福王就藩,但被郑贵妃暗中阻止了。


福王画像

万历四十二年,福王终于就藩。接受了一大批瞠目结舌的赏赐(前文已述)。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一名三十多岁的蓟州农民张差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伤及守门官员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内官韩本用将持棍男子抓获,宫内才平静下来。此事距离福王就藩仅隔一年。〔26〕

事发后,经过法官仔细审查,张差供认系郑贵妃手下宦官庞保、刘成差遣。郑贵妃为免心腹受罪,向皇帝哭诉求情。但是太子差点遇害,朝中大臣们议论纷纷,矛头直指郑家,皇帝无奈,说这件事最好是你向太子争取谅解。郑贵妃跪拜太子,太子慌忙回拜。最后,万历与太子不愿深究,以疯癫奸徒为罪名,杀张差于市,由于人证消失,庞、刘二犯有恃无恐,矢口否认涉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三日,廷讯中,庞保、刘成不堪受刑而死,全案遂无从查起。史称“梃击案”。这有点像刺杀肯尼迪案案件了,刺客被杀,杀刺客的随后也被杀。[27]

《明史》明确记载这一案件,但案件至今悬而未破(凶手、被指证人全被杀了,当然破不了啦)。

李三个人觉得,此系万历故意搅浑水。张差是蓟州井儿峪的普通百姓,被捕后供称因自家柴草被烧,受人指使进宫“讨说法”,后又被揭露与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庞保、刘成有牵连。审讯争议: 刑部初审认为张差是疯癫之人,但刑部主事王之寀通过私下审讯,发现其供词矛盾,暗示背后有人指使。最终张差被凌迟处死,庞保、刘成亦被刑讯而死,但案件真相因宫廷干预未能彻底查明。

这件事,与“壬寅宫变”方皇后借机诬陷曹端妃有类似之处。如果是郑贵妃派人杀太子,必然选一个武功和智商都在线的刺客,选一个蓟州农民,他连太子都不认识,拿一根木棍打进宫去,怎么可能杀得了太子嘛!

但是话说回来了,一个农民,怎么认得太子东宫呢?而且交代出太监庞保、刘成,这两人的名字可不是农民所能知道的。所以案件扑朔迷离,就此变成一个无头公案。

红丸案——又是一桩服食经血药丸惹的祸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驾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宣布改元泰昌。是为泰昌帝,但是因为死得太仓促,泰昌无法与朱常洛挂钩,后世多以庙号光宗称呼朱常洛。本年,朱常洛38岁,在古代是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了。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初一日,朱常洛在登基大典上,“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就是行走、仪态正常,没有疾病的症象。即位虽短,光宗却做了三件大事,他在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运转中枢,“朝野感动”。一个是补发饷银,一个是免除被人诟病的矿税,再一个就是弥补他老爹的债,把文官系统补足补齐,使得内阁可以正常运转。

不幸的是,朱常洛举行登基大典后仅十天,也就是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初十日,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为什么呢?还是跟郑贵妃有关。这位郑阿姨“好心”给新皇上送了八名绝色女子享用,皇帝体弱不堪,于是得病[28] 。可怜光宗穷汉子暴富,做了一辈子太子都是被歧视的对象,哪里会有8位美女侍寝的艳福?肯定从来没有试过双飞、三飞四飞的玩法。

本来就身体不行,这一折腾就要了老命了!“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间仗剑斩愚夫”明清白话小说里不是常有这句话嘛!8女同行,把皇帝的底子真是淘尽了。

八月十四日,光宗病重,召内监崔文升为他寻医治病。崔文升本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太监,朱常洛即位以后,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是不是很奇怪?本来是一辈子的竞争对手,做皇子时处处被陷害,登基后却处处听命郑贵妃。陪侍姬妾是郑贵妃进献,连最重要的秉笔太监也是郑贵妃宫里的。从梃击案的处理反应看,朱常洛确实性格柔弱,明知有人指使,仍然不敢发作,对郑贵妃回拜,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而且,他老爸临死留有遗嘱,让他好生听郑阿姨的话,把郑阿姨当母后一样供养。苦命的孩子,一辈子都苦命。和他的娘亲一样,不仅生前苦命,死后数百年,命更苦。

王恭妃以孝靖皇后正式陪葬万历皇帝,时隔346年,时光跳跃至1966年,红色风暴席卷华夏,皂反派冲入定陵地宫,召开了一场针对万历及两位皇后的批斗大会。一帝二后的分别摆在三把椅子上,以布带束缚固定,当然,被批判者的头颅自然诡异地歪向一边,并且咧嘴坏笑,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小将们义愤填膺,将这三位"历史罪人"挫骨扬灰。 将尸骨砸毁之后,愤愤不平的皂矾派又将三具尸骨放置在柴堆中烧毁。在熊熊烈火的吞噬下,三具尸骨最终化作灰烬。适逢大雨倾盆,留下的一点骨灰也被雨水冲刷干净了。(详见拙作《神一般的万历皇帝》)

话说回来,朱常洛患病后,郑贵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药房太监的身份向皇帝进“通利药”大黄。大黄相当于泻药。所以,接下来的一昼夜,朱常洛连泻三四十次,身体极度虚弱,处于衰竭状态。案发后,大臣们对于崔文升进药的资格和所进药物是否符合医学原理两点,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29]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二十八日,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十三人进宫,让皇长子出来见他们,颇有托孤的意思并下令将崔文升逐出皇宫。注意,对郑贵妃的人还是宽厚有加。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太监们不敢做主,将事情禀告内阁大臣方从哲。接着,内阁大臣们进乾清宫探视朱常洛。朱常洛此时已着意安排后事,将皇长子交由阁臣小心辅佐,又问起自己陵墓的营建事宜。在安排好一切之后,朱常洛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方从哲说:“鸿胪寺丞李可灼自云仙丹,臣等未敢轻信。”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命李可灼入宫献药。到中午时分,李可灼调制好一颗红色药丸,让皇帝服用。朱常洛服完红丸后,感觉还好,让内侍传话说:“圣体用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傍晚,朱常洛命李可灼再进一粒红丸。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朱常洛坚持要再服一颗。于是,李可灼再让皇帝服用了一颗红丸。服后,朱常洛感觉安适如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1620年9月26日)五更,朱常洛驾崩。于是,廷臣大哗,指认李可灼、红丸是致皇帝暴毙的罪魁,而且还牵涉到方从哲。不过,方从哲、李可灼对于朱常洛服药,本就是抱着一试的希望,对于朱常洛的死并不要负什么责任。后来,内阁大学士将进药的前后始末详细地在给熹宗的奏疏中说明,才使方从哲摆脱了困境。

本就病弱的朱常洛,被8女淘虚了身子,亟须温补,服食人参当归党参一类,却又服了大黄,泄了30多次,基本就是快要完蛋的节奏了。红丸,其实与嘉靖皇帝当初服用的红铅丸类似,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性热,正好与当初崔文升所进的大黄药性相反。在最后的岁月连遭性能相反而且猛烈的两味药物的折磨,便暴毙而亡。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年仅三十九岁。

至于移宫案,发生在光宗死后,李选侍死活不愿意迁出新任皇帝所居宫殿。此事并不复杂,就不赘述了。

明光宗登基一个月便死去,史上籍籍无名。但,由于此人并非万历首选接班人,文官系统、后宫及郑贵妃等各方势力的角逐带来了国本动摇。

随之,熹宗继位,却开启了九千岁魏忠贤专权时代。明朝对宦官约束很严,但是却出现了三个宦官专权时代,英宗王振,武宗刘瑾,熹宗魏公公,尤以魏公公权势登峰造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下文接着再讲。

引用资料注释:

〔1〕《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二·孝靖王太后传》 :孝靖王太后,光宗生母也。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故事:宫中承宠,必有赏赉,文书房内侍记年月及所赐以为验。时帝讳之,故左右无言者。一日,侍慈圣宴,语及之。帝不应。慈圣命取内起居注示帝,且好语曰:“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贵,宁分差等耶?”十年四月封恭妃。八月,光宗生,是为皇长子。

〔2〕《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二·孝靖王太后传》

〔3〕《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年八月丙戌朔』○丙申未时,皇元子生,恭妃王氏出也。

〔4〕《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十五:万历九年八月十二日癸卯,上御经筵,辅臣张居正等奏言,该文书官传 圣意,命愽选淑女,以备侍御。臣等窃闻古者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所以广储嗣也。今皇上仰承宗庙社稷之重,远为万世长久之图,而内职未备,储嗣未蕃,亦臣等日夜悬切者。但选用宫女事体太轻,恐名门淑女不乐应选,非所以重万乘求令淑也。臣等查得嘉靖九年世宗皇帝有勑谕礼部慎选九嫔,事例在今日似为相合,伏乞皇上奏知圣母,上请慈谕施行。

〔5〕《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二:万历十年三月六日,甲子,上御皇极殿,传制册九嫔,周氏为端嫔,郑氏为淑嫔,王氏为安嫔,邵氏为敬嫔,李氏为德嫔,梁氏为和嫔,李氏为荣嫔,张氏为顺嫔,魏氏为慎嫔。

〔6〕《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年六月丁亥』以恭视写恭妃册文赐三辅臣银币有差。壬寅,遣定国公徐文璧、大学士张四维持奉节册封王氏为恭妃,皇元子母也。

〔7〕《先拨志始》:郑贵妃身负盛宠,福王生,即乞怜神庙,欲立为太子。北上西门之西,有大高元殿,供有真武香火,颇著灵异,神庙偕贵妃特诣殿行香,要设密誓,因御书一纸,封缄玉盒中,贮贵妃处为信。后廷臣敦请建储,慈圣又坚持立长,神庙始割爱定立光庙。既立,遣使往贵妃处取玉盒来,封识宛然,启盒而所书已蚀尽,止存四腔素纸而已。神庙悚然怀负誓之歉,从此二十年中不复诣大高元殿。

〔8〕《明史·本纪第二十一·光宗本纪》未几,郑贵妃生子常洵,有宠。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皆不听。

〔9〕《明史·本纪第二十一·光宗本纪》二十九年十月,乃立为皇太子。

〔10〕《大明温肃端静纯懿皇贵妃王氏圹志》妃姓王氏,宣府都司左卫籍。父朝寀,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母葛氏,封太恭人

〔11〕《先拨志始》:光庙诞生,一应恩礼俱从薄。

〔12〕《明神宗实录》:十二年七月庚辰,皇四女生,恭妃王氏出也。

〔13〕〔14〕〔15〕岳南.《风雪定陵》.商务印书馆.2012-8;定陵发掘者解密当年事帝后尸骨后来被毁(组图).网易网 [引用日期2016-11-28];定陵初掘(上)(组图).网易网 [引用日期2016-12-9]

〔16〕《先拨志始》:光庙於万历十年癸未诞生(按:癸未,乃万历十一年。十年,则壬午也。据《明史·神宗纪》:“十年九月丙辰,皇长子生。”则此癸未二字,当为壬午二字之误),年十三矣,犹与孝靖居景阳宫,同起卧。郑贵妃于神庙前言,皇长子好与宫人嬉,已非复童体矣。神庙遣使验之,孝靖大恸曰:“我十三年与同起卧,不敢顷刻离者,正为今日,今果然矣。”使还以实告。神庙自此有疑於贵妃,已后所言皆不入。

〔17〕《酌中志》:万历二十九年春,光庙移居慈庆宫,从此母子暌隔不相见,惟监拥护保卫之功为多......

〔18〕《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二·孝靖王太后传》: 三十四年,元孙生,加慈圣徽号,始进封皇贵妃。

〔19〕《明史纪事本末卷67》:三十九年九月己酉,皇贵妃王氏薨。妃虽生皇太子,失宠目眚,比疾笃,太子始知之,亟至,宫门尚闭,抉钥而入。妃手太子衣而泣曰:“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憾!”太子恸,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须臾薨。

〔20〕《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二·孝靖王太后传》: 大学士叶向高言:“皇太子母妃薨,礼宜从厚。”不报。复请,乃得允。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天寿山。

〔21〕《先拨志始》: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孝元崩。停宫中者两年,尚不发引。礼科亓诗教疏言:“皇太子母葬已有年,而膳田未给,香火无供,忍令坟园之荒废。皇太子妃逝几二载,而葬地不择,灵輀未发,宁无暴露之感伤。”大理寺丞王士昌亦疏言:“皇贵妃,育东宫者也,膳田不给。郭妃,配东宫者也,葬地不择。”俱不报。四十三年五月,始有旨下礼部,相择皇太子妃郭氏坟地。六月有旨:“给皇太子母坟户三十名,园地二十五顷,以供香火。”

〔22〕(明神宗)朱翊鈞貴妃王氏壙誌,国家图书馆[引用日期2023-09-22];《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二·孝靖王太后传》: 光宗即位,下诏曰:“朕嗣承基绪,抚临万方,溯厥庆源,则我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恩莫大焉。朕昔在青宫,莫亲温凊,今居禁闼,徒痛桮棬,欲伸罔极之深悰,惟有肇称乎殷礼。其准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故事,礼部详议以闻。”

〔23〕《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二·孝靖王太后传》: 熹宗即位,上尊谥曰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祀奉慈殿。后父天瑞,封永宁伯。

〔24〕定陵.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9-22]

〔25〕明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云想衣裳系列.中国考古 [引用日期2023-09-22]

〔26〕《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517,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十七日条

〔27〕顾秉谦等.《明神宗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卷之五百三十二

〔28〕《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

〔29〕给事中杨涟说:“贼臣崔文升不知医……妄为尝试;如其知医,则医家有余者泄之,不足者补之。皇上哀毁之余,一日万几,于法正宜清补,文升反投相伐之剂。”杨涟认为,朱常洛本来身体就虚弱,应当进补,而崔文升反而进以泻药,其心叵测。当时,朱常洛生母王氏外家、原皇太子妃郭氏外家两家外戚都认为其中必有阴谋,遍谒朝中大臣,哭诉宫禁凶危之状:“崔文升药,故也,非误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