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如何让社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聚合,更成为精神文化的沃土?位于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东营,正以“文化书院”为支点,撬动了一场基层治理的“柔性革命”,其探索不仅重塑了社区生态,更以文化为纽带,为现代城市的文明建设提供了颇具启示的样本。

文化基因活化,从历史深处寻找社区认同


文化是城市的精气神,社区就是这精气神扎根的地方。东营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油田记忆、红色基因与家风传承等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精神资源。锈迹斑斑的采油工具、泛黄的工作日志,这些“沉默的文物”在锦华社区书院中,经由老石油人的口述历史,重新焕发温度。这种“活态传承”不仅让年轻一代触摸到父辈的奋斗史诗,更将“为国奉献”的石油精神内化为社区共同的价值认同。而退休总编辑丁兴农的客厅,曾是锦华社区最早的“文化阵地”。一支笔、一沓纸、一颗赤子心,他手写“客厅小报”,记录社区故事。从一人执笔到“9+17人的编辑部”,从油墨飘香到《1964,他们正年轻》石油回忆录的正式出版,这场“一个人的文化长征”的实践,印证了文化自觉的力量——当个体的情怀升华为群体的记忆,社区便有了凝聚人心的精神内核。

拓展文化版图,构建全龄教育范式


东营的文化治理,跳出了“活动式”窠臼,构建起覆盖老中青少的全龄教育体系。玉兰社区书院中,图书漂流、亲子绘本、银龄课堂等活动,让文化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缝隙;而“国学童谣班”与“红色研学营”的联动,则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的代际传递。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营将社区书院打造为“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文化书院+”模式串联起多方资源,幼儿园的“国学童谣班”里,稚子吟诵《弟子规》;中小学的“红色研学营”中,少年重走油田创业路;青年创客空间的“文化沙龙”上,思维碰撞出创新火花;老年大学的“智能手机课堂”内,银发族笑谈“云端”新生活。这种贯通各年龄段、联动各方资源的教育生态,让社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全民终身学习的殿堂。

深耕文化土壤,赋能破解基层难题


文化治理的智慧,恰似春风化雨,让文明的脉络沿着街巷阡陌静静流淌,最终在社区生活的肌理中生根抽芽。在利津街道的黄河书屋,移风易俗小戏《谈婚论嫁》用诙谐台词解构陈规陋习,“时尚婚礼沙龙”以简约新风替代铺张攀比——东营的智慧在于,将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当议事会、环保市集、义诊队等衍生服务在书屋内外生长,文化空间便超越了阅读功能,成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治理的平台。这种“以文促治”的逻辑,既化解了基层治理中“政府干、群众看”的尴尬,也让社区从“管理对象”转变为“共建主体”。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东营的文化社区建设,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既有先辈们拼搏奋斗铸就的历史丰碑沉淀其中,又有面向未来、蓬勃生长的无限活力喷薄欲出。文化书院承载着石油工人的壮志豪情与奋斗史诗,托举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文学梦想,满溢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期盼。东营以“书院”为载体的探索证明,当文化真正浸润社区肌理,便能唤醒居民对家园的归属感,让“共同体”意识在柴米油盐中生根发芽。这种“软治理”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塑造了“有温度的社区”,更在于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文精神重建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