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支工农红军,建国后官至省级,授上将军衔

土地革命时期,都知道红军有三大主力,即红一、二、四方面军,其实在陕北还有一支红军,这支队伍的地位和三大主力平起平坐,领导人是刘志丹、谢子长、唐澍,按照他们的级别,是足以评为元帅或大将的,然而这3人都在战斗中牺牲了。

1955年授衔时,十大帅、十大将都是从三大主力中选出来的,不过陕北红军倒是出了一位上将,他就是阎红彦。当时他是四川省副省长,已离开军队,按道理是不能授衔的。



因此有人提出质疑,是不是因为他出身于陕北红军,才给他拼了上将呢?并不是这么回事,人家凭的是真本事,资历和战功都摆在那儿。

1924年,阎红彦在陕西军阀井岳秀的部队里当兵,认识了谢子长,1927年10月参加清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坚持革命活动,在陕西、山西地区发展工农武装。

他参加革命较早,按资历是可以授予开国上将军衔的。1931年,阎红彦与吴岱峰、拓可宽、杨重远一起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这是西北地区第一支工农红军,他担任大队长。



刚开始在吕梁山进行游击斗争,后渡过黄河,转战陕北地区,为建立和发展陕北根据地做出巨大贡献。刘志丹如果评衔,至少也是大将,阎红彦是他最得力的将领,评上将也是够资格的。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3团团长。解放战争时,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任副政委、副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人员众多,吃穿都不够,最后还是阎红彦帮忙解决的,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当大别山被围攻后,他也主动率部牵制敌人,利用地形优势消灭敌人。



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就有阎红彦的功劳。随后,第三纵队改编为第三兵团,他担任兵团政治部主任,渡江战役之后率部挺进大西南,为解放大西南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阎红彦虽然离开了军队,但他的职务也不低,先后担任过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四川省委书记、四川军区副政委、四川副省长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领导该地区的群众发展建设。



阎红彦不仅在战争年代立下汗马功劳,对建国后的地方建设也贡献巨大,所以1955年才被评为开国上将,并不是因为他陕北红军的出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