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智驾产业历经十年混战,2025年地平线率先揭开财务交卷序幕。
头部玩家正分化出两大生存法则——“软硬全栈派”和“芯片商+方案商”的深度绑定派。
从逐渐升高的市场渗透率看,下一代高阶智驾技术变现能力成关键指标。车企自研神话正在逐渐破灭,转而拥抱供应商。
在愈发激烈的速度、体验、成本竞争中,地平线正在成为车企智能化的最大公约数。
当潮水退去,能够定义终局规则的玩家,既要会讲故事,也要懂技术变现。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汽车行业新进展。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为正文:
中国智驾产业的故事在经历了十年跌宕之后,正在悄然翻过技术乌托邦。
从百度系人才的星散创业,到智驾定点项目的井喷上车,到特斯拉FSD的鲶鱼入局,再到心心念念的智驾平权,故事期总是美好而能够自洽的,最残酷的是拳拳到肉的财务数据战争。
今年的财报季算是智驾公司上市潮后的第一次交卷节点。
3月21日,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以下简称“地平线”)率先发布2024年业绩公告。
这场始于2015年前后的智驾长征,终于在十年后的上市潮与财报季中,显露出清晰的产业脉络。
01野蛮生长正在派系归宗
过去几年的草莽时代,国产智驾公司实际逐渐形成了三类:方案商、芯片商、做全栈的智驾科技公司。后者属于业态中更新的一种,但耗费资源更高,慢慢被当做只有头部玩家才能尝试的道路,从去年的一系列动作看,地平线正在朝这一角色发展。
但硬道理和十年前一样,智驾公司普遍过得不太好的年景下,故事讲圆很容易,里子过得如何还得看财务数据和量产表现。
此前,芯流汽车曾对下一阶段的智驾卡位有过一轮趋势预判,结论是能够活下来的厂商无非两种,要么能做得了软硬全栈,要么曲线绑定方案/芯片伙伴,深度整合下实现一揽子方案。
地平线日前的2024年报算是给全栈派交上了一份答卷。
据年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地平线全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毛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68.3%。两项表现都较为亮眼,增长势头强劲。
细分来看,2024年,地平线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总收入23.12亿元,同比增长57.2%。其中,产品解决方案业务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31.2%;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16.47亿元,同比增长70.9%。
上述两大业务加上量产定点项目数量,背后其实是智驾加速渗透趋势下车企对供应商不断加码的三大要素:芯片设计能力、软件算法能力、工程实现能力。
通俗来讲,车企在用智驾效率卡位各家供应商。
智驾BOM成本更低、性能要求更高、上车速度要求更快的大背景下,硬件与算法的理解和紧耦合能力对于解决车企的燃眉之急至关重要。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前几年,就有车企向地平线抱怨过算法供应商的适配问题——由于算法厂商难以跟上巨头车厂和地平线的迭代能力,导致解决corner case成了一件需要到处确定权责的事情,彼时,车企曾向地平线提出过做全栈的思路。
因此,当前包括地平线在内的全栈派,几乎都是被不断求闭环的车企逼出来的。各版块业务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车企的确在膨胀的高需求。
但并不是所有厂商都具有海量资源,从研发上看,2024年,地平线全年研发支出达到31.5亿元,同比增长33%,这是一个普通厂商难以支撑的数字。
基于此,市面上已经衍生出了全栈的另一种形态——“芯片商+方案商”的深度绑定组合。
算法方案商在推动这件事上更为积极,就已有案例而言,鉴智等方案商都在积极寻求某一伙伴平台做深度适配的解决方案。目前,这类组合方案在性价比方面已经有一定声量。
全栈能力正在成为智驾的最大公约数,并因此让各派宗门走向收束。
02市场增长远未到达瓶颈
当前,业内各玩家基本具备高阶智驾能力,高速NOA等已经成为标准功能项,智驾上市潮也已经接近尾声,但智驾产业进程可能只走了不到一半,面向高阶智驾需求和智能驾驶渗透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据工信部2024年上半年数据,L2 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为 55.7%。盖世汽车研究院则预测全年渗透路或将突破65%,而2024年新能源新车的渗透率为47.6%,这意味着中国的油车和电车企业在同时加速智驾上车。
这一点从地平线的“三高”指标中也能看出。据财报,其在收入23.8亿元基础上,收入、毛利、毛利率增长分别达53.6%、68.3%和77.3%,其中,毛利率是在2023年70.5%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的。
作为国内最具标准化的智驾科技公司之一,地平线的增长是与市场需求高增分不开的。
但紧接着的问题才是核心:在已知市场利好趋势、业内普遍完成基础智驾功能闭环的前提下,接下来的市场会融进更多玩家,如何避免跳进未来5年拼价格、拼体量的怪圈?这取决于行业天花板能够做到多高。
这也是今年开年以来除智驾平权外,头部公司的一大重点任务。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下半年的重磅一定会围绕着高算力和高阶智驾展开,而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去年就应该已经有动作。
从地平线日前的财报数据看,其2024全年研发支出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相较于2022、2023年的18.8亿元和23.66亿元,研发投入增长又上一个台阶。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研发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在逐步收窄,说明技术变现能力正在拔升,结合此前J6家族中J6P的节奏,地平线极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围绕高阶智驾打造新标准。
"技术研发-产品量产-收益反哺"的路线将成为评判这一轮智驾上市公司的重要指标。
03车企走入拥抱供应商时代
今年以来,车企的自研焦虑肉眼可见的得到了部分缓解,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开始拥抱供应商。
据公开资料,截至目前,地平线解决方案已经被27家主机厂,42个汽车品牌采用,合作车型超310款,前10大中国车企都是地平线的客户。
前几年开始布局自研的车企,单年研发投入普遍在数十亿元,但从车规产品验证上车的周期来看,高阶智驾功能落地速度仍落后智驾供应商6-12个月。
恰如DeepSeek的出现让李彦宏和百度等不及闷头做闭源的文心一言,比亚迪今年初打出的智驾平权也已经让车企老总们逐渐没了耐心,或者说意识到了规模经济与技术迭代速度的碾压,这是很难靠资本短期内砸出来的能力。
至此,自研难题逐渐转化为了如何选一家靠谱的供应商。
这方面,地平线的先发与体量优势相对让其更容易进入车企的视野圈。
举例而言,公开信息显示,吉利“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中主推的H3档,将搭载地平线征程6M;奇瑞猎鹰500,将采用地平线征程6E和征程6M;理想新一代AD Pro智驾系统也将从征程5升级至征程6M;广汽曾在两年前就宣布将是征程6系列的首批合作伙伴,其发布的“星灵智行”也将采用征程6方案。
据悉,征程6系列已获超20家车企及汽车品牌的平台化合作,自2025年起,地平线征程6系列将赋能超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上市。征程家族累积出货量也将在2025年正式跨越1000万量产大关,地平线将成为国内首个突破千万级量产的智驾科技品牌。
当智驾上车成为常态,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业态合作,重心将聚焦在用户体验上。加之2月25日特斯拉FSD已经悄然入华,智驾体验究竟如何有了更加鲜明的参照系。
行业逻辑将从车企和智驾公司的零和博弈转向如何最快构建体验价值。
至此,市场又回到了供应商关注技术迭代,车企聚焦用户体验定义的“正轨”上。
04尾声
两条铁律正在重塑行业秩序。
其一,既要成本效率,又要技术预研。车企等不及上车智驾,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不再对没有规模化落地的技术有耐心,仍在单打独斗的玩家将被踢出牌桌。
其二,用户体验在重塑供应商-车企关系。从地平线的财报看,其正在被更多车企接受,原有的零和博弈正在飞速转为战线同盟。市场的盘子即将扩大,但中低阶产品可能会更加红海,未来掌握在高阶智驾的核心体验上。
十年一梦,智驾行业终于走到了用财务报表讲故事的时刻,一边是PPT的水落石出,另一边是远超数据指标的多维竞争。
当潮水退去,能够定义终局规则的玩家,既要会讲故事,也要懂技术变现。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半导体行业新进展。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欢就奖励芯流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