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做清洁、做大扫除,以及点缀门庭这件事儿,相信你肯定不陌生。装饰我们的家宅大门,这是传统中国人准备过年的一项重要课题。门饰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源于我们古人的信仰观念。古人认为,我们所居住的空间是隔离了外在神秘空间的一种自我保护空间,其中,门户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孔道。所以,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驱邪避灾,这门上挂点什么、贴点什么很重要。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所谓门神的概念。最开始,门神是桃木所刻成的偶人,到了汉代,门神逐渐演变为两个人形的图像,他们的名字分别叫神荼、郁垒。相传,神荼、郁垒是两兄弟,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上,专门负责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于是,人们把他们的形象画在了门户上,这就是门神画。

后来,门神的队伍一直扩张,最有名的几位,分别是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钟馗的形象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大鬼王。传说在唐开元年间,玄宗得了疟疾。有一天晚上,玄宗做了个梦,梦见有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的玉笛,随后,有个大鬼追上来,抓住了小鬼,并把它吃了。这个大鬼跟玄宗做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武举不中之人,死后也要为陛下效忠。随后,玄宗梦醒,发现自己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于是,在玄宗的大力宣传下,钟馗就成了唐朝岁末驱邪的鬼王。



秦叔宝、尉迟敬德成为门神的经历跟钟馗类似。这两位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相传是因为唐太宗睡觉的时候经常梦见寝殿外有鬼在嚎叫,于是让秦叔宝、尉迟敬德两人晚上在他寝殿外站岗。结果,效果奇佳,太宗真的就能睡安稳觉了,不会老梦到鬼了。于是,这哥俩也被人们当成了有驱鬼能力的门神。

到了后来,门神画扩大了题材,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年画。除了画门神之外,还会有很多喜庆的题材,比如鲤鱼跳龙门、群仙赐福、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天仙送子、新春大吉等等。有些民间故事也会成为年会的题材,比如哪吒闹海、长坂坡、空城计、王小赶脚、钟馗嫁妹、老鼠娶亲等等。再到后来,到民国初年的时候,上海有位叫郑曼陀的商人突发奇想,将月历和年画结合了起来,以传统年画或新式风情为题材,画有公历纪元和农历的月份,取名叫“月历牌年画”。而这,就是现在我们广泛通行的新年挂历的前身。

除了年画之外,过年还有另外一类很重要的门户装饰品,那就是桃符,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上会写有辟邪祈福的字样,一年更换或刷新一次。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想说的东西越来越多,于是,桃符上的字也越写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春联。到明朝的时候,过年贴春联就已经成了普遍的民间习惯了。“从桃符到春联,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精神演进的标志。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形制的变化也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

忙完这一切准备之后,人们在准备迎接新年的最后时刻,还要全家人一块吃一顿年夜饭,没有回家的,要为他摆上碗筷,代表他也回来吃了。在传统社会,“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是一件十分令人喟叹的事儿。吃完饭之后,一家人还要通宵不寐,闭门守岁。

《风俗通义》当中说:“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古人以鸡鸣作为一天的开始,也就是说,等到正月初一的第一声鸡鸣响起,新的一年也就正式到来了!

传统上,伴随着人们迎接新年的,是爆竹,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人们认为,爆竹、鞭炮声一响,就可以吓跑鬼怪。最开始的爆竹真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爆竹,也就是烤爆竹子的意思。人们会把竹筒放在火中烧烤,竹筒会受热膨胀,最终爆出声响。这是天然的爆竹。到了宋代,则出现了火药爆竹。

过年了,人们还要祭祀天地、祖先、神仙。按照民间的说法,新年到了,神仙的述职报告也做完了,他们要重新回到人间,所以要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迎接他们。

过年还有一些我们都很熟悉的习俗,比如给小孩发压岁钱,比如拜年,等等。我们在拜年的时候,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叫“恭喜发财”。就是字面意思,非常直白、非常朴素的愿望和祝福,毕竟,富足的生活是我们都想要的。而我们的祖先们的新年愿望就更加朴素了。在古代,相比较发财,大多数人的想法还是别受穷,能温饱就行。所以,古代春节人们虽然在祭祀的时候不会忘了财神,但他们更在意的,是要送穷鬼。

古代有送穷鬼的习俗。相传,穷鬼是上古高阳氏的儿子廋约。这个人,有些特殊的癖好,他就喜欢穿破旧的衣服,喜欢吃糜粥。你要是给他送件漂亮的新衣服,他就自己撕破,用火在上面烧出些洞,再穿在身上。所以,宫里的人都叫他“穷子”,“贫穷”的“穷”。这位“穷子”最后是在正月末去世的。所以,人们会在这天做粥糜,丢破衣,在街巷中祭祀,这样的习俗,被称为“送穷鬼”。

韩愈写过一篇《送穷文》,里头就生动地记述了当时人送穷鬼的场景。文章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话说元和六年的正月,有个人依照习俗送穷,他让仆人“结柳作车,缚草为船”,给穷鬼制作了车船,为它套上了牛轭,竖起了帆樯,并备上行路的干粮。然后,他给穷鬼作三揖,说:“听说你要走了,我不敢问你要去哪里,但我已经给你备好了车船与干粮。今天是一个好日子,可任行四方,请用一碗饭,请饮一杯酒,带着你的亲朋好友,离开我这旧地方,寻找新的居所吧。”

除了送穷之外,咱也说了,古人没有忘了财神。大家期望的是穷神快快走,财神早早来。在民间信仰里,财神不止一位,而是有一群,分别是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青龙财神等等。这些财神的原型也很有名。比如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我们知道,比干是商朝的忠臣,据说他的心被商纣王给挖了,但因为吃了姜子牙给他送的灵丹妙药,于是继续活了下来。那他为什么能够当财神呢?原来,人们认为,他在人间广散财宝,因为没了心,所以无偏无向,办事公道。当时在比干手底下做买卖的人,公平交易,互不坑骗。于是,比干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财神了。至于范蠡,我们知道这是一位理财高手,三次聚财,三次散财,一方面致富有方,另一方面重情重义,所以也被人们奉为了财神。

剩下的财神,他们被奉为财神的理由,也都各自不同。像武财神赵公明,他在《封神演义》当中的身份是管理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的“正一龙虎玄坛真君”,因此被奉为财神;武财神关公,因为他重情重义的形象,所以被奉为保护神和财神;五路财神,其实是东西南北中五路的道路之神,做生意,挣钱嘛,肯定是得“奔走四方而得之”,所以道路之神也成了财神;至于青龙财神,主要是因为在民间,龙被神化为龙眼识宝、龙行有雨等,所以也跻身财神的行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