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定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展望协同发展新的十年,无论是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资源、政策、力量聚焦,确保标志性疏解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还是把握区域差异,着力推动优势互补,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都需要以打造更加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抓手,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和重点产业链群建设,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周年。11年来,每一个生活在京津冀地区的人都能看到这片区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承担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在新的起点上,京津冀谋划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部署,找准突破口,切实解决阻碍协同发展的堵点问题,在全国一盘棋发展格局中做出更大贡献。

回望过去的11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就斐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在这一进程中,主要包括功能圈、产业圈、通勤圈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加速形成,探索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

展望协同发展新的十年,仍然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无论是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资源、政策、力量聚焦,确保标志性疏解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还是把握区域差异,着力推动优势互补,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都需要以打造更加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抓手,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和重点产业链群建设,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定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定位既是协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也是制定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政策的立足点。所谓“世界级城市群”,是对全球及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拉动和引擎作用的城市集合体。京津冀城市群要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关键的因素在于要形成相应的综合经济实力。

做大做强京津冀城市群能级和体量,必须发挥京津冀三地创新要素众多的优势,加快建设三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将创新驱动这个新引擎做大做强。一方面,要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本部和各分中心建设,打造更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作平台,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装置共建共享,共同开展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三地应按照中央确定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性,发挥区域之间产业互补融合的分工效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但不同城市之间、三地周边地区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断裂带,这就对产业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跨区域强链延链补链,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从“一群一策”开展培育提升行动,促进更多要素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汇聚,到发展壮大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引领未来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协同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环京地区通勤圈是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如何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更加有效结合,如何让河北更好发挥地缘优势,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如何使“轨道上的京津冀”在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上提供更多契机,如何在培育承上启下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同时,增强中小城市聚集能力,等等,都还需要系统谋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锐意创新。

征程万里阔,奋进正当时。打造更加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必然要求,京津冀将继续携手砥砺前行,谱写协同发展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