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写个从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胜利前中、日、俄三国在东北的系列。准备分为甲午战争后的日中关系、日俄战争中的三国博弈、影响深远但不为人知的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苏关系这几部分。

先说第一部分,甲午战争后的日中关系,当年对这块感兴趣,是因为好奇为什么维新变法后,梁启超和康有为都是在日本的保护下逃跑的,以及孙中山和同盟会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前把日本作为基地。

查询了一些资料,发现了国内历史常识领域许多没有提到过的事情。

首先日本的许多资料里,把中国人视为耻辱的甲午战争视为“失败了的战争”,并转而积极运作“促华亲日”。原因在于中国当时的“联俄抗日”政策。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战后中国各界均视其为奇耻大辱,以前败给欧洲列强还认为可以接受,但输给以前曾作为属国的日本,朝野上下无不群情激愤。



军事角度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高层官僚系统开始反思,表面上看是“器械悬殊”,但实质上讲承认此役证实了欧式军事体制的优越性,开始彻底抛弃原有的军制,以欧洲军队的体制和训练为标杆排练新军。

1895年11 月,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开始奉旨在华北地区招募士兵,编制 4750 人,名为定武军,以西式操典为训练大纲。被认为是清政府编练新军、军事现代化的开端。1895 年 12 月袁世凯来到天津小站,正式接替胡燏棻接管定武军,并将其改名为 “新建陆军”,并扩充军队。与此同时,张之洞上奏提出在江南训练新式陆军万人的建议,得到批准。1896 年 2 月,张之洞在江苏、安徽等地招募士兵,并在南京进行训练,编练成军,号称 “自强军”。1898 年 12 月,清政府下旨建立武卫军,定义为新式的由中央控制的国防军。武卫军共辖前、后、左、右、中五军,袁世凯统辖的 “新建陆军”,改名为 “武卫右军”。



外交方面,鉴于英美在甲午战争中偏向日本的立场,而马关条约后俄国联合德、法干涉还辽,使清政府对其产生好感,决定采取“联俄抗日” 策略,希望借助俄国力量制衡日本。例如两江总督刘坤一在1895年7月上奏,激赞俄国“信义素敦,与我修好二百数十年,绝无战事,实为千古所未有”,竭力建议联俄制日。张之洞亦于同月上奏,建议联俄,认为“凡关系俄国之商务、界务”,均可“通融”,俄国若欲“用兵于东方”,其水师可由中国提供煤粮、其兵船可由中国船坞修理,其陆军可“假道”中国通行无阻,且由中国“供其资粮、车马”。京官许应揆以“俄与我同属亚洲,必不漠视”等理由鼓吹联俄制日。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派遣李鸿章为特使前往俄罗斯,以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为由,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也被称为《中俄密约》。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军事同盟条约。



国内许多自媒体文章说李鸿章收受了300万卢布酬金,私下签署出卖中国主权。实际上该条约文稿全文转奏光绪帝及总理衙门审阅,最终清政府回电准其画押签署。

1896年6月3日,中俄双方代表在莫斯科公开举行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签字仪式。

全约共六条,主要内容为:

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

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

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

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

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

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

正是根据该条约第四条,同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办理。至此,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这条铁路就是以后常说的中东路。



鉴于中国的联俄抗日策略,日本高层也在进行反思。

在日本人看来:“日清战争在军事方面虽然压倒了清国,但从政治上来说,却是一次失败了的战争。这是因为战争……没有实现朝鲜的殖民地化”。“排斥了中国之后,依然不能单独扶植朝鲜。一旦有事,便要倒退一步。从日清战争中得到的东西在哪里?”

日本当局有鉴于此,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求使中国朝野政治势力再度“亲日”。

1896年松偎内阁成立之初,便接受犬养毅之建议,决定在内阁预算中,提出机要费用,派人调查中国问题。稍后即按计划,派遣可儿长一、平山周、宫崎寅藏等人,以外务省谘议之名义,前往华南,调查并结纳革命党;其后,更成立“东亚同文会”及诸多在华支部,以学校、报纸等为基本活动手段,推动其“亲日”大计。



犬养毅

日本政府的“促华亲日”整个布局,针对中国当时的政局是全面开花,确保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有一支亲日的力量能够存在。

其一针对革命党,1896年日本政府派遣犬养毅的门生平山周和宫崎寅藏等人,以民间友人的身份赴华联系革命党。启行前,参谋本部少佐宇都宫太郎曾交待平山周等人:“华南革命党以孙逸仙为中心,抵沪后,宜即设法与之订交。”多说一句孙文去日本时起名为中山樵,这个名字其实是平山周帮忙给起的。后人称其为“孙中山”。

其二,针对维新派,积极结纳康有为等“康党”人物。1897年2月,日本驻华间谍网的创始人、甲午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宗方小太郎曾在上海与梁启超、汪康年、李盛铎等往来极为密切。据宗方后来的日记所写,这些人当日皆反对“清政府依赖俄国”,梁启超甚至说“中国之天下为满人破坏,欲图挽回,非脱离满人之羁绊不可”,希望获得日本支持。后来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还提出过一个“中日合邦”计划,提议向日本 “借才”,让伊藤博文来华主理行政事务,帮助推行新政。

此后维新派又提出“中日英美四国合邦计划”,提出将整个军事、外交与财政等大权统一交给一个 “百人委员会” 来管理,连慈禧太后得知相关情况后都认为异想天开,是将大清江山拱手让于外人。

其三,针对体制内重臣,用各种方式进行拉拢。例如在1897年日本参谋本部特派神尾光臣与宇都宫太郎赴湖北游说张之洞。据张事后给总理衙门的电文汇报,神尾等人大意谓:“前年之战,彼此俱误,今日西洋白人日炽,中、东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并言今日武备最要,嘱派人到彼,入武备及各种学堂,地近费省,该国必优待切教。”此后张之洞积极低调运作赴日留学、聘请日军武官等事。八国联军侵华时,据宇都宫太郎在日记披露,张之洞甚至曾遣幕僚,向其透露,有拟抛弃满清,“或会设立新政府”之计划,欲寻求日本支持。

此外日本为了培植亲日势力,大规模招收中国留学生,规定中国人以学生身份来日本不需要签证,还在政府内专门设立了清国留学生部对来日中国学生进行帮扶。根据日本方面的数据,从1896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先后有三万多名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并毕业。

简而言之,甲午战争后针对中国出现的反日联俄风潮,日本政府的“促华亲日”战略成效显著,迅速改变了朝野最初的反日倾向。1898年,当黄遵宪出使日本时,光绪皇帝还亲自修改国书,御笔亲加“同洲同种同文最亲爱”九字,以表示中日交好!

当然日本的“促华亲日”战略很快在辛丑条约后的日俄战争中开始结出了果实。

(未完待续:to be continue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