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在重庆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里,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老陈是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从祖辈起,就以长江为依靠,靠捕鱼为生。
这门捕鱼的手艺后来传承到老陈这里,在过去的40多个年头里,老陈每日都会出门捕鱼,撒网、收网,周而复始,这样的动作,他早已重复了无数次。
久而久之,老陈练就了一身旁人难以企及的本领,只需轻轻一拉渔网,凭借着那股独特的手感,他便能精准地估摸出网内鱼的重量,误差极小。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里,老陈像往常一样,熟练地将渔网撒入水中,过了一会儿,老陈开始收网,就在这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
渔网的重量超乎寻常,那股沉甸甸的感觉,让他手臂上的肌肉瞬间紧绷起来。
以他多年在江上捕鱼的经验判断,这个重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捕鱼规模,甚至让他觉得,以当前的渔网规格,似乎根本承受不住。
老陈心里犯起了嘀咕,想着可能捞上来了什么“大货”,他咬紧牙关,双手紧紧握住渔网的绳索,凭借着多年在江上练就的强健体魄和顽强毅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渔网拉上了小船。
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失所望,网里只有几只活蹦乱跳的肥鱼,但是却有一块黑乎乎的、硕大无比的 “废铁”。
原来,这是一根巨大的废铁柱。
老陈对这根铁柱的出现,虽然感觉有那么一点意外,但也不算太过惊奇,只是感慨它的重量实在是太大了。
因为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之处,这地方水系发达,所以人们建造了很多桥梁。
在这样的环境下,渔民们时常能从河流沿岸或者水底捞出一些修建桥梁用的废料,拿去换些小钱,补贴家用。
而老陈捞上来的这铁柱子起码有90公斤重,70厘米高,不过在他眼里,这就是一块普通的废品,于是他决定把它运回岸边卖掉。
老陈费了好大的力气,将铁柱运到岸边之后又找了辆小货车,花了些钱,让司机帮忙把铁柱载到了废品回收站。
老陈把事情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之后,老板仔细打量了一下铁柱子,发现这块铁有些年头了,上面隐隐约约还有刻着的字。
但这些字老板并不认识,只是觉得这可能有什么比较神奇的地方,于是就表示自己愿意出65块钱买下这块废铁。
老陈他原本也没指望这东西能卖多少钱,这65块钱对他来说,在那个年代简直是一笔不小的“天降之财”。
于是老陈就将铁柱子卖了,带着65块钱美滋滋地回了家。
回到村子里,老陈满脸笑容,有邻居看到他便询问是不是发生了啥好事。
老陈也不藏着掖着,把这天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邻居非常吃惊,谁也没想到一根铁柱子竟然会这么值钱。
很快这个消息就像一阵风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
没多久,全村人都知道老陈卖一根废铁卖了 65 块钱。村里的人议论纷纷,有的羡慕老陈运气好,有的则半信半疑。
而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当地文物局。文物局的专家们听闻此事后,顿时来了精神。
于是,他们立刻组织人手,赶到了卖掉废铁柱的废品收购站。
当一行专家看到铁柱上铭刻的“鸟篆文”时,内心的激动更是难以言表,因为这样的字意味着,这根铁柱大概率是个文物。
鸟篆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上的独特存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据史料记载,鸟篆文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一时,到战国末期逐渐衰败。
留存至今的鸟篆文有264个,这些鸟篆文有的形体蜿蜒细长,仿佛灵动的游蛇,通过巧妙地改变原字线条粗细以及笔道方向,达到美化汉字的效果,使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有的则在常用字体上附加或融合以鸟形为主的装饰成分,这些鸟形或展翅欲飞,或引颈长鸣,栩栩如生,展现出与同时期北方艺术字体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而这块“废铁”上的鸟篆文,经专家们初步鉴定,竟是汉武帝时期所铭刻,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它的历史价值。
专家们深知这根铁柱的价值,他们向废品站老板耐心地解释了一下带回文物的重要性。
老板听了,虽然心里有些不舍,但也明白这个中的利害。最后,经过一番协商,专家们最终花了200元钱,从老板手中收回了这根铁柱。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铁柱带回了文物局,随后便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铁柱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测和分析。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专家们从这根文物上找到了当时对于环境的记录。
原来,汉武帝时期曾在西南地区大肆铸造重铁桥墩,用于搭建桥梁
从材料本身来看,这个铁桥墩只是普通的铁,而且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生锈十分严重,表面布满了斑驳的锈迹,从物质价值上看,它似乎不值几个钱。
但从文物的角度考量,这个铁桥墩来自2000年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见证了汉武帝时期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可谓是无价之宝。
如今,这个被幸运打捞上来的桥墩,静静地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馆,供前来品读历史的人观看。
倘若没有废品收购站老板的那份敏锐,这根铁柱可能早就被当作普通废品回炉重造,那将是文物界的一大损失。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希望每个人都树立起文物保护的意识,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得以长久保存,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它们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参考:
重庆科技报《打捞来的“国宝”:看鸟篆文的应用》2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