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近期,人形机器人成了车企间博弈的重点。
日前,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小米旗下CyberOne(铁大)在自家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定位为家庭护理、陪伴等多场景仿生机器人。理想汽车也表示未来会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小鹏汽车则透露,其AI机器人Iron将搭载自研芯片,拥有15个自由度及拟态双手。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至少18家车企接入了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些车企的加入进一步证明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力和前景。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具备通用任务执行能力的具身机器人,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日渐成熟,其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吸引了众多车企的关注和投入。
车企抢着“造人”
近年来,汽车行业增长逐渐放缓,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车企的共同诉求。而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力和前景,无疑为车企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汽车行业与机器人技术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电机、传感器、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在人形机器人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上的共通性,使得车企在机器人领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曾形象地指出:“智能汽车产业正在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聚合型智能产业转型。在路上的是智能汽车,飞上去的是飞行汽车、低空产业,而立起来的则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了汽车行业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车企跨界造机器人的内在逻辑。
车企在机器人领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积累上,更在于其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广汽集团为例,其推出的GoMate机器人就采用了自研的驱动器和电机,充分展示了车企在核心部件研发上的实力。而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更是配备了多块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拥有高达15个可动自由度,展现了车企在自动驾驶技术迁移上的巨大潜力。
另有消息称,蔚来汽车已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团队,专门对机器狗项目展开调研,该团队由前Momenta算法专家徐抗负责。
此外,奇瑞也AI公司Aimoga合作,推出人形机器人Mornine,并预告将于2025年3月官宣人形机器人最新进展;比亚迪参股上海智元机器人之后,在近期开启了代号为“尧舜禹”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并面向机器人领域开启大规模招聘;长安汽车宣布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理想汽车CEO李想也公开表示“理想汽车100%会做人形机器人”。
然而,车企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成本控制、技术瓶颈和市场教育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售价普遍在20万元以上,这对于大规模普及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同时,柔轮疲劳、谐波减速器精度、无框力矩电机温升等技术难题也需要亟待突破。
加速商业量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广阔前景仍然让车企们趋之若鹜。高盛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到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80亿至2050亿美元。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加速渗透,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从工业领域到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都有望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家庭助手,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陪伴服务。这种需求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
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车企跨界造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延伸,更是市场驱动的必然选择。”他进一步阐述道:“车企在电机、传感器、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以直接迁移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中。这种技术共通性使得车企在机器人领域具备天然优势。同时,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也为机器人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汽车分析师王坤则从市场角度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研发向量产过渡的关键阶段。2025年将成为量产的元年,车企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将为其在这一领域占据先机。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家庭服务等多个场景中实现大规模应用。”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曾表示,预计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在2025年年底前进行少量生产,到2026年可能会增加产量,面向外部客户销售。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特斯拉机器人产品的快速迭代有望给全球机器人市场带来“鲇鱼效应”,激发人形机器人玩家的活力。在车端与机器人端零部件共通性较高的前提下,叠加大厂入局、技术迭代和政策催化的加持,人形机器人发展有望持续推进。
在业内看来,为了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量产,车企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比如,在智能手机行业,苹果公司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成功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同样地,车企也可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采取类似的策略,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和开拓市场,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车企跨界造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智能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成熟,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车企新的增长引擎,推动智能产业迈向更高维度。车企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不仅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更是为了在未来的智能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