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月24日,中央农办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介绍,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同时,要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发布会上韩文秀同时表示,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促进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还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
韩文秀介绍,要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 中央农办:完善“三块地”管理制度
对于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源资产,中央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是完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的管理制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介绍,第一块地就是承包地。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第二块地是宅基地,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第三块地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央视财经评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在“新”
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新内涵?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哪里?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手段,整合土地、技术、劳动等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简单来说,就是加强先进要素在农业中的配置和应用。比如,现在我国人工智能、低空技术、信息技术等都蓬勃发展,希望这些新技术能够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例如,无人机就是低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现在无人机不仅可以喷肥料、打农药,还可以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作业基本上不受时间的限制,白天晚上都可以执行各种飞防任务,效率特别高,而且还很精准。以前打农药主要靠农民的经验,现在施多少肥、用多少药都能提前设置好,因此作业效果也比较好。
可以看出,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就体现在“新”上。除了新技术,还有新品种,近年来,气候条件发生了一定变化,极端天气也是高发频发,农业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变化研发了很多作物新品种,有抗旱的、有防涝的、有抗倒的、有抗病的,这些都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更要突出创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央视财经评论:产学研融合 构建种子创新大平台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如何深化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表示,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造南繁硅谷,五年间,海南南繁硅谷从“候鸟式”科研基地蜕变为世界级种业创新引擎,产学研充分融合构建出种子创新的大平台。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耐盐碱水稻技术中心等重大设施相继落地。崖州湾实验室更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超级枢纽”,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赋能育种效率跃升。昔日“科学家候鸟”扎根于此,形成顶尖人才“引力场”。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