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现场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看点1▶▷
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今年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扛稳责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慎终如始做好监测帮扶工作。并明确:“过渡期结束之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他强调,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
看点2▶▷
坚守两条底线: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生活,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资产。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赋予农民充分的财产权益?
在宅基地管理方面,祝卫东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这方面要严格遵照执行,扎实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要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基本权益。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确,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两条政策底线必须守住、不能突破。
看点3▶▷
不是村村都要编规划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乡村人口持续减少,村庄格局加速演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1985年至今的40年里,我国自然村数量减少约150万个,行政村数量减少近50万个。
祝卫东表示,乡村建设不能平均用力。文件强调,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要强化规划引领,有规划乡村建设才有章法,避免乱建违建,但这不是说让村村都去编规划,有需要的就编,没有需要的可以不编,在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引导或者出台通则式管理规定,让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乡村建设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考虑地方财力、农民需要和接受程度,重点突出一个“实”字,看看老百姓在用水用电、交通出行、住房安全等方面还有哪些困难,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农民群众急需急盼的实事,坚决反对搞花架子、形象工程。要注重建管并重,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看点4▶▷
土地流转,农民说了算
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祝卫东强调,要坚决纠正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土地流转行为。承包地是否流转、价格怎么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决定权都在农户,农民说了算,不能下指标、定任务甚至搞强迫命令,硬把农民挤出土地。对一些地方把土地流转作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优先条件,把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绩效考核或者政策奖励,把土地流转率作为规划指标或项目申报条件等不当和错误做法,要及时予以纠正。
看点5▶▷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韩文秀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不少,科研人员也很多,创新成果也在不断涌现,但是创新协同还不够,研发方面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同时,要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关键要靠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粮食产能和生产保供的稳定性。
看点6▶▷
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维护好农民利益
为提振农产品价格,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祝卫东表示,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价格方面,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补贴方面,继续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通过这些政策,给农民实打实的支持。保险方面,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
同时,围绕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今年将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
看点7▶▷
持续整治耕地“非农化”,露头就打
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开始逐步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质量总体上还不高,耕地占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号文件围绕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做了几方面部署,管住耕地用途仍是重点。
韩文秀表示,要管住耕地用途。重点是解决好这几年大家议论比较多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一方面,对于“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非农化”问题,要抓好持续整治、露头就打,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对耕地“非粮化”,重点是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明确耕地允许种什么的正面清单,保障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看点8▶▷
谁来种地?谁来兴村?
韩文秀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农业农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
一方面,注重加强对本乡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外部人才引进,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施一批基层服务项目等措施,为乡村发展引进一批急需的人才。总的就是要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来留住人,解决好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年轻人在农村留得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看点9▶▷
对连续参保基本医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给予激励
在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方面,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民群众上学看病、养老抚幼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民生关切。
祝卫东表示,教育方面,重点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文件特别强调,全面加强农村学生营养餐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医疗方面,重点是推动医疗卫生人员和服务下沉,办好中心乡镇卫生院,让农民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于那些连续参保基本医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通过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来给予一定激励,让参保的农民得到实惠。养老方面,重点是针对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趋势,聚焦农村养老的痛点,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解决农民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
看点10▶▷
点赞英歌舞、赛龙舟,持续抓优质文化供给
祝卫东提到,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提振农民精神面貌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像是近年来兴起的村晚、村超和英歌舞、赛龙舟等乡村文体活动,火遍全网,广受欢迎。祝卫东表示,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丰富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这方面,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关键是让农民唱主角,形式和内容要接地气、聚人心,群众乐于参与才有生命力。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