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炭疽、狂犬病、鼠疫、禽流感、血吸虫病、隐孢子虫病、莱姆病……这些看上去毫不相关的疾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畜共患病,也就是说它们既可能在人身上发生,也可能在动物身上发生。简单来说,人畜共患病是指一类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某些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其中有部分疾病危害性较高,可能引发高热、疼痛、呼吸困难、神经系统受损等各种症状,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多种途径都可传播人畜共患病
导致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涵盖了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衣原体各类病原微生物。致病病原体非常狡猾,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入侵我们的身体,主要途径的包括:
1 接触传播
患病动物身上带有致病病原体,人类与这些动物近距离接触或者处理病畜、动物制品时感染,比如皮肤炭疽、布鲁氏菌病、狂犬病。
2 呼吸道传播
相关病原体通过飞沫、尘埃漂浮于空气中,人吸入后可能感染相关疾病,比如动物源性流感、肺炭疽等。
3 消化道传播
相关病原体污染了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比如伤寒、布鲁氏菌病。
4 媒介传播
某些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昆虫等媒介传播给人类,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等。
因此,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从业者,例如饲养、屠宰、检验检疫、动物产品加工等,是感染人畜共患病的高危人群。与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流浪小动物等接触,可能会面临罹患人畜共患病的危险。
高度重视保护好自己
1
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小动物。
2
对家养宠物进行定期体检,灭虫和接种疫苗。
3
从事动物养殖、屠宰、兽医等工作的职业人群,需格外加强个人作业防护。
4
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动物产品,严禁非法售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5
在草地、森林等植被茂盛区域的逗留,建议穿着长袖长裤,并使用驱虫剂来减少叮咬风险。
6
如有可疑接触史,一旦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黄长形.《新发及再发自然疫源性疾病》[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10.
[2] 赵学敏.《禽流感防治与野生动物疫病》[M].第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17.
[3] WHO,人畜共患疾病.(2020-7-29)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zoonoses
/健康科普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