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873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婚姻登记条例》施行: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
02、“泛双相化”的现象明显,下诊断时要慎之又慎
03、典型的双相、精神分裂症真的难以康复吗?
04、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如何获得婚恋幸福?
05、识别人格障碍,远离渣男渣女更重要
01、《婚姻登记条例》施行: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
2024年12月,民政部公布了《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里面有一点引发很大争议:
男女结婚不需要户口本了,也不用回老家!
双方拿着身份证,在异地找个婚姻登记处就行!
可能正是因为争议太大,反对的声音太多,2025年1月20日《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这条内容并没有被采纳。
最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中明确规定,男女双方还是需要携带户口簿、身份证等证件、材料,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
此图为AI生
很多父母终于松一口气了,自己还是可以帮孩子把把关,尽量避免孩子遇到渣男、渣女。
不过,之前草案里新增的另一个内容,正式施行的《婚姻登记条例》还是保留了:
一方当事人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当事人;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在草案刚发布的时候,我们就分析过,这条法规会令大量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面临更大的婚恋危机。
因为,“重大疾病”包括了重性精神疾病。精神科临床常见的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就属于“重性精神疾病”。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严格来说,只要患者被诊断为重性精神疾病,医院就要上报到政府系统,这些患者会被纳入社区随访和服务体系。
这种管理方法有利有弊。好处是一些严重的患者可以得到社区特殊的服务和关照,相关部门也能加强对这些患者的观察,避免他们病情失控时作出危害社会的事。
但弊端是,这会令很多患者的病耻感加重,认为这是政府“监视”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
而且,目前这个系统还不完善,往往只进不出,患者一旦被上报了,就很难从名单上撤下来。
也就是说,即使患者已经康复了,只要他们还在系统上,这还是会影响到他们考公、考编。
如今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压力又多了一重!
他们谈婚论嫁时,要是不向对方坦承病情或者病史,即使结婚了,对方也可以撤销婚姻,甚至还可以索取赔偿;
可要是结婚前就如实告知对方,对方又有可能会离开自己,带来婚恋打击。如果患者还没真正康复的话,这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对于现在这种局面,双相障碍、精神分裂者的患者、康复者,到底该怎么办?
我建议,这部分患者、康复者还是要真诚地把实情告诉另一半,避免后续出现纠纷,甚至是更加恶劣的后果。
02、“泛双相化”的现象明显,下诊断时要慎之又慎
当然,如实相告这个决定也是利弊共存的。
尤其是现在双相障碍的诊断扩大化,大众对于这个精神障碍的理解还比较表浅,婚姻出现纠纷时,患者有时会处于不利的一方。
我们在面诊中曾遇到一个患者,她被主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但她认为自己的症状并不严重,从未把自己当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在面诊中,我也发现她不属于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没有过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有可能是因为曾经冲动易怒,所以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对于这个诊断的争议,下文还会进一步分析。总之,因为种种原因,她在婚前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告知另一半。
后来,她跟丈夫的感情出现问题,两人闹离婚。在现行的条例下,她的丈夫有可能会起诉她隐瞒重大疾病。
如果法院判她败诉,那她就成了这段婚姻的“过错方”,不但婚姻可能会被判定为无效,她还可能面临相关的赔偿。
所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的出发点本是好的,是为了保护结婚双方的权益。可是,结合现在精神科临床上“泛双相化”的现状来看,这就不见得完全是好事了。
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双相谱系障碍,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扩大化。
很多症状不典型、以前不能下这个诊断的患者,一夜之间就成了双相障碍患者。
这股“风潮”也刮到了国内,近10年来,我国的双相障碍诊断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很多曾在家大发脾气、打人毁物的青少年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以前,这个障碍的名称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但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对“双相障碍”非常熟悉,如临大敌。
但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是有争议的。
国内外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认为,如果患者变得冲动易怒,爱大发脾气、大吼大叫、打人毁物的话,这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易激惹”,可以诊断为双相障碍。
但也有小部分精神科大夫,包括我在内,并不同意这种看法。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应该是患者喜悦、高兴,甚至是兴奋,并且狂妄自大的。
很多患者变得暴躁易怒、容易激动,是因为他们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压抑到了极点,出现了负性情绪大爆发。他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这是一种“激越状态”。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更加合适的诊断应该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而不是“双相障碍”。
那如果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这就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不需要上报系统,不会影响到考公考编,患者所面临的婚恋危机也会较小一些。
所以,在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有争议的情况下,精神科大夫下诊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如果症状不典型,最好不要下双相诊断;即使症状典型,也可以考虑先保守诊断,但治疗方案按照双相障碍的来。
有些精神科大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即使认为患者得的是双相障碍,下诊断时也会比较模糊,比如“心境障碍”等等,但仍采取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方案。
父母别以为这些精神科医生不专业、不规范,他们其实在保护患者。
03、典型的双相、精神分裂症真的难以康复吗?
上面说,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里,其实有很多涉及“过度诊断”,诊断标准有争议。
那么,如果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甚至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呢?
他们得了重性精神疾病,就真的难以康复,需要终生服药吗?甚至还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他们这辈子就没法在婚恋中获得幸福吗?
此图为AI生成
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悲观。首先,无论抑郁症、双相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它们都不是基因遗传性疾病。
轰轰烈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测序早就完成了,但科研人员花了30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资金,至今仍未找到所谓的精神障碍“致病基因”。
常见精神障碍的基因遗传学研究,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任何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大夫,都不应该再说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跟基因遗传有关了。
而且,就算是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也不一定真的难以治愈、需要终生服药。只要双相障碍的心理根源问题得到解决,患者完全可以真正康复。
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典型双相障碍的主要病因是患者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包括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
其中,“叠加性心理渴求”是轻躁狂/躁狂发作的主要病根。
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过度夸奖,孩子的内心逐渐变得自负,甚至狂妄自大,埋下轻躁狂/躁狂发作的隐患。
国内外主流的精神医学、心理学对双相障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还没能找到并修复病症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患者内隐记忆层面里的那些。
而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3PT)能够深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高效化地找到、修复主要的病理性记忆。
通过这种方法,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会快速缓解,甚至消失,进而可以快速减药撤药,真正走向康复、回归学校或者社会。
如果患者还能具备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其父母懂得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提升,那么患者复发的风险极低,甚至会变得更加成熟、睿智,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有一位患有典型双相障碍的患者伟涛,他的病情非常复杂,父母带他去北大六院就诊,可以说是找了全中国最权威的主流精神科医院,但还是没治好。
北大六院的大夫告诉伟涛父母,“这个孩子要一直吃药,能保持情绪稳定就不错了。”
伟涛父母还是不甘心,他们带儿子找到我们,想着“死马当活马医”,不管我们的技术是不是真的那么牛,都要让孩子试一试。
我们将伟涛那复杂的病情分为了17个最主要的心理问题,然后用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3PT),逐一寻找并修复了这背后的病理性记忆。
我们还结合找到的病理性记忆,对伟涛父母进行高维度认知行为家庭治疗。伟涛的父母、尤其是父亲终于醒悟,在家庭中作出了很大改变。
很快,伟涛真正走向了康复,精神科药物早已彻底停掉了,还回到了正常的学习轨道上。现在伟涛已经毕业,在杭州工作,还谈了女朋友。
双相障碍是可以康复的,那么精神分裂症呢?在国内外主流精神科里,大夫们对精神分裂症的态度更加悲观,导致很多大众以为这个病是治不好的。
其实,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情况已经大有好转。
有国外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尽早接受正确的治疗,最后可以过上相当正常的生活。
比如,首次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时,患者越早接受“药物+心理”等综合治疗,达到某种康复程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相当于“卫生健康领域三级预防体系”里面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疗效和康复情况都更佳。
04、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如何获得婚恋幸福?
其实,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不但能够康复,如果患者能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还能将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
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在走向康复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实现了自我的人格成长。
他们曾经的“敏感”转化为“敏锐”,遭受过的心理创伤也转化为精神上的力量,拥有超过大部分人的抗压能力和高逆商。
而且,很多患者的父母以前都不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他们很爱孩子,但经常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是孩子患病的主要根源之一。
可是孩子生病后,很多父母开始痛定思痛,懂得真正的自我反省、改变、提升,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都大大改善,整个家庭系统也得以提升。
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但能预防患者复发,对患者的下一代来说更是成长的沃土。
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别人撑伞。患者自己经历过错误家庭教育的苦,当他们生下孩子、成为父母时,会更有意识地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当患者的父母成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来对待孙辈,甚至懂得避开像“隔代亲”这样的常见育儿陷阱。
因为父母、老人有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这些下一代会比同龄人成长得更好,实现真正的心身健康。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康复的患者反而是更好的人生伴侣和父母,他们比同龄人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更加睿智、成熟,甚至更优秀。
谁能跟他们结为夫妻、组建家庭,甚至可以说是ta的幸运!
所以,患者们真的不必自卑,更不用隐瞒病情,在两人恋爱感情稳定下来后,可以坦诚地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和父母在这段患病经历中获得的提升,让对方有更加客观、深入的理解。
如果对方选择分手,那说明他们其实仍缺乏智慧,跟你的三观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即使仍在一起,后续可能也会发生很多争执,那么分手也未尝不是好事。
如果对方有点犹豫,那你要深入了解原因是什么。比如对方担心会遗传的话,你可以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告诉ta,消除ta的疑惑及恐惧。
如果对方选择与你在一起,那你要好好珍惜,更要明白婚姻相处之道在于“化”,不在于“忍”。你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经营好这段婚姻来回报对方的信任。
那如果我们是没有得过病的那一方,得知对方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话,哪怕我们决定分开,也千万不要歧视和故意伤害他们;而要尽量和平分手,避免对他们造成心理创伤。
如果已经与对方有了较为深厚的感情了,对方也真正康复、甚至脱胎换骨了,那我们就不用在意所谓的“重性精神障碍”了,反而要抓住机会,和对方共同营造幸福的未来。
还有的双相患者纠结于被诊断后就不能考公、考编了,其实,我们大可以跳出传统的固有思维。
很多人认为考公、考编是一条安稳的路,但现在已经是AI时代了,尤其是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大量以此为框架的AI软件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这样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早已经没有所谓的“铁饭碗”。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你自身的能力,尤其是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想在这个时代立足,我们要懂得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走出一条创新的路,走少数人所走的路,不要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所以,即使没有机会考公考编,未来的选择还有很多。
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05、识别人格障碍,远离渣男渣女更重要
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要求结婚双方要提前告知重大疾病,出发点固然是很好的。
但其实,对于想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来说,更需要学会识别的,是对方是否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属于精神心理障碍中的一种,但不属于重性精神障碍。
而且,国内外精神科对人格障碍的识别能力还很弱,大众就更难识别了。很多看上去很正常、甚至非常优秀的人,其实就有严重的人格障碍。
比如2024年1月,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将自己的妻子暴力殴打致死,他就有非常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众所说的“渣男”、“渣女”,三观不正,行为出格,没良心、没责任心,其实往往就属于人格障碍患者。
如果大众在婚恋中不懂得识别这类人,很容易受到极大的心身伤害!
希望广大年轻人要掌握识别人格障碍的技巧与智慧,一旦发现对方有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奢望用爱去感化对方,而要及时止损、尽快远离!
我们自身也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防止自己出现人格异常,才能更好地与另一半相处,收获美满的婚姻。
除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以外,新的婚姻法也已经正式生效了,其中规定,离婚时的房产分割,不单纯看房产证上的名字,还要根据出资情况来决定。
也就是说,就算房产证上有你的名字,但你其实一分钱都没出,那离婚时,这套房子可能还是跟你没关系。
这条法规打破了很多“捞女”、“捞男”的如意算盘,也令更多人在婚姻中得到真正的保护。
不过,无论法律法规怎么完善,都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在婚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每个人的幸福,还是主要靠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独立。
我们要学会识别、远离“渣男”、“渣女”,掌握有智慧的婚姻相处之道,才能让“1+1”的生活远远大于“2”,在婚姻中拥有更多的满足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