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目前正值英美高校本科录取放榜之际,出国留学话题直线升温。
出国留学是人生大事。特别是对于到国外读本科这件事,需要整个家庭的智慧、财务的强大支持。出国留学也是国际大事,国际关系、经贸往来、科技发展等决定了出国留学的发展趋势。
国际教育智库宜校创始人肖经栋2015年进入出国留学行业,10年来,他实地到访过全国31个省份600多所国际化学校/国际部(以下简称“国际化学校”),这个数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同时访谈过上千名拿到世界名校本科offer的学生。
近日,肖经栋的新书《择校之道:十年走访洞察国际教育底层逻辑》出版。阅读本书,可以明显感受到社会外界与行业内对出国留学体验存在“温差”,出国留学既有强大韧性,不会轻易被外界形势冲垮,又受制于内外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家庭留学信心。
在当前特朗普再次执政美国、人工智能革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出国留学有何最新趋势?
以下是肖经栋的讲述:
从2015年开始,我不断实地去探访学校。到2020年,我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约600所国际化学校进行过实地探访。十年间,最北至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大庆第一中学剑桥国际中心,最南到海南省陵水县的蓝湾未来领导力学校,最西达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克拉玛依高级中学,最东则去过靠近浦东机场的上海美国学校浦东校区。
由于侧重田野调研,信息来自一手,我对国际教育有自己独立判断而不人云亦云,因此有时会在市场火爆时泼冷水,在市场低迷时打气。
2018年年底,我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到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50多所国际化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当年超过八成的国际化学校居然没有完成招生目标,下降最大的幅度超过了一半。2018年正是国际教育火爆之年,但当年招生之冷让我感到很惊讶。
2018年国际教育骤冷,原因有很多,很关键的一点是特朗普上台后所采取的各方面反全球化、关闭边境限制移民等政策,让中国留学家庭感到了寒意,进而吓退了不少家庭。
行至拐点,找我交流的国际化学校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应对。国际教育虽然构成相对比较多元化,无论是课程设置、办学主体、出国方向等,均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如果真正深入研究,会发现国内在国际教育上趋同化是比较明显的。
趋同化明显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现有的国际教育仍然是以拿来主义为主,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为此,尽管国际化学校有上千所,但均感觉似曾相识。学校之间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生源质量的高低,传统名校在吸引优质学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我认为,中国国际教育的命脉在于课程设置。单纯引进国外课程体系,则必然会培养出没有中国根基和特色的学生,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最终的申请均是不利的。如果只是单纯的国内课程,则学生就读大学后,会存在适应的问题。为此,完美的方式是两种课程的有效结合。
我实地调研了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国际部,发现现在已经出现了中国化、特色化、集团化这三个明显的变化。在2018年市场变冷之后,这三个趋势未来会更加凸显,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2020—2022年,新冠疫情让国际教育受到冲击,但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须用数据来做具体分析。我在2022年8月对63所学校进行抽样调研,结果发现疫情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并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大。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海外就读高中学生(简称“海高学生”)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即在疫情初期,海高学生因无法到海外就读高中,这些学生转到国内的国际化学校就读,进而填补了部分生源空缺。高中阶段出国留学属于低龄留学,由于缺乏权威数据来源,海高学生总数比较难统计。我经过多方测算,得出每年大概有万名学生会选择到海外就读高中。
另一个原因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中外合作大学对国际化学校毕业生会进行自主招生,学生可以在国内读大学,这也吸引了不少学生就读国际化学校。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北京和广州的中考在“双减”政策执行之后难度有所降低,导致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业优势没有凸显出来,出现滑档现象,而其中会有部分学生选择就读国际课程,进而提升了国际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
经历了 2018年国际教育拐点以及2020—2022年的新冠疫情,中国的国际教育可以说经历了两轮考验。而这两轮考验对国际化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少数国际化学校在竞争中关闭。同时,对家长而言,其考虑国际教育时也更加理性,对子女出国留学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到了2024年,国际教育行业再次出现“风言风语”。很多国际化学校招生困难,甚至有生源数断崖式下降的说法。一些国内知名的国际化学校反映,缴纳学费延期的家庭越来越多。
为此,我调研了82所学校,结果发现2024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总量只比上年下降了1.9%,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而且,这还是在2023年调研学校的招生人数同比大涨22.5%的高基数基础上的下降。
从调研数据看,在不考虑学生流失率的情况下,国内未来3年国际学校毕业生人数整体将逐年上涨,2026届会创下新高,2027届后趋于稳定。在2024—2027年,2026届毕业生将会是出国人数最多的一年,由此也可以预见到在大学申请方面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状态。
但同时,近两年也有不少国际化学校学生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因素,不少家庭会因为经济压力而给孩子调整教育规划,比如放弃留学或者转学。其次,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问题、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也是导致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因此,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既有对国际教育有促进的因素,也有诸多影响留学信心的问题存在。是否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中国家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也让决策变得更难。
我经常跟家长们说,当今是留学的最好时代,要珍惜这个尚是公平竞争的阶段。
我推测,2029年后,美本名校申请不公现象会开始呈现,申请将更为困难。这是因为,美国名校普遍存在对校友(包括教职员工)子女的照顾。2029年后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名校时,会出现不少校友子女申请的状况,这会为非校友子女的中国学生申请带来很大的压力。
对国际化学校来说,竞争将加剧。学校将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可能会加大投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推动创新教育方法和课程设计,以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尽管中国长期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但很遗憾行业并没有形成合力。中国国际化学校和学生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国外大学对录取中国学生可谓随心所欲。为此,建议国内的国际化学校形成联盟,规范国内办学行为,对造假和学术诚信下重手整治,比如对有造假恶习的升学辅导机构或个人进行全行业禁入。对国外大学的招生等进行沟通和博弈,为中国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录取可能性或在奖学金等方面给与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