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崔子川曾担任过新华社分社副总编辑、报社总编辑、高级记者,现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繁忙工作之余,他创作了诗集《月亮与烟火》,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其整体创作视域非常宽泛,常常以小见大,聚焦于个体生命历程及精神体验,饱含浓郁的古典气息与农耕文明的烟火气。



一、现代诗的葫芦装古典的酒,混搭出非凡气质

四五十岁的文人,古典文学浸淫骨髓,东方的古老情结深入血脉。崔子川在诗写视觉上怀旧,在诗歌场景的设置与情感的酝酿上返古,继承古典诗词的唯美风格。诗如其人,诗人厚重的古典文学素养,令他时常在历史的文人墨客间留连忘返。他不写格律诗,却以现代诗的葫芦装古典的酒,混搭得气质非凡,在前世与今世中徘徊、穿越,自由流畅。《与影子同行》一诗中,他的野心不在高楼庙堂、聚光灯下,而是与道士品茶论经,与诗人李白大醉。崔子川是自信的,因为自信是唯一摘取诗歌王冠的驱动器。他大胆地“披上李白的影子/脚步,竟也迈出了大唐的气度”。

沉醉古风文韵的同时,诗人并未忽略对当代现实的拷问,总是带着旧有经验的前瞻性,古意里兼具现代性、现实性,所以《草堂寻老杜不遇》中诗人规劝“21世纪就是这样,盛妆款待着一位诗人/老杜,千万别躲在秋风中长歌。”古韵中带有现代气息,使他的诗读起来并不空洞、虚蹈,而是及人及物,气息流畅,文雅迷人。

诗人喜欢世间一切生灵,托物言志,借以展示自身的悲悯情怀。这部诗集中,涉及花的诗歌多达十几首。写花的美丽容貌,更写花与人的生死相连。《我们谈论梨花开》中,花下的果实是“老伴的药钱、娃儿的学费”。生活不易,将充满诗情画意的花朵牵入残酷的生存之需,如同将天使拽进战场,充满些许的不适,却徒增诗性内在矛盾性张力。诗人通过所知所见所感,使个体生命感知与生活本质紧紧相连,诠释生命的伟大与现实的多重含义。



二、“爱”地老天荒地活在纸上

无爱不成诗,而崔子川的热爱那么唯美、婉约又哀伤,充满古典风韵,含蓄而深刻。完全区别于当下以脱、裸、露为荣的哗众取宠的卖丑诗人。譬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首诗中“任陌上薰衣草,一季季开满/我们的墓碑”,地老天荒地活在纸上,缠绵有力,令人震撼。他不仅仅停留在狭隘的男女之爱,而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般的博爱。爱亲人,爱朋友,爱故乡,爱一切可爱之物与可爱之人。《麦草垛》便是故乡亲人的写照,诗人精心谋划,使诗歌的结构设置精巧无比,人与物充分融合,人中有物,物中有人,麦草垛像墓碑,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墓碑里是留守故乡的大伯与二婶,呼唤着流浪的诗人。“呼唤着,跟我一样被风/吹散了的麦粒们”。

半生飘泊的诗人,心怀对故乡的深沉之爱,那片土地在其心灵深处摁下指纹的印泥,不论身在何处,其色不改。可是,若干年后回到这里,此故乡非彼故乡。真正的故乡早已物是人非,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告别辞》中“热气腾腾的方言和川北凉粉还在”,但桥与凤凰不见了,诗人的哀伤发自心底,因为身在故乡,心仍流浪。《晚祷》是故乡亲人烙在诗人精神血脉里的灵魂胎记。起源于诗人幼时由黑猪带来的多次惊恐,诗人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与求生本能而自责与羞愧。童年时代的我们,由于条件的制约,加上儿多母苦的现实,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惊吓,我相信作者的经历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或许黑猪只是一种指代,暗指灾难的制造者,以及无法控制、令人恐惧的黑势力。这种情况下的“晚祷”,是符合人的心理需要与祈祷的产生起源的。诗人的叙述生动而真切,语言朴实有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场景的呈现达到活色生香的艺术效果。诗歌是社会侧影的浓缩与反射,诗人浓厚的亲情牵挂,以及面对伤害与命运不测时的惊恐,让人深深陷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生存方向与生活重心的深层思考。

三、大地上行走的诗意

行走就是一场心灵的放纵。平时被沉重的生活和日常所束缚,日复一日机械地生存。闲暇时,诗人的灵魂得以解放,去陌生之地,汲取温暖和新鲜。听不同的故事,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才能坦然回归自我,挣脱所有的束缚和控制。釆风,旅行,在大地上寻找诗意,是诗人必选的创作手段之一。通过山河大地的风貌描写,折射诗人的内在哲思和审美趣味。崔子川的行旅诗歌延续唯美的主旋律,在山水中领略大自然的馈赠,让疲惫的心灵得以短暂的休憩。值得点赞的是,他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总能与现实生活相照应,注入平凡的人间烟火。比如《旅行》当中,最后一节“生活总是这样,在某个/拐弯处,意外会翩翩飞来”,这样巧妙的过渡,不仅自然无痕,而且陡然增加了诗的內涵,让文本变得厚重,更有嚼劲。

现代诗在思想、经验的前提下,更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体验分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它与诗人的性情与潜意识相关,是一个人心理之泉的波动、迸发与漫游,以挖掘人的内在奥秘与意识流动为目的。这部诗集中,像《今夜听见雷声》《孤岛》等行旅诗完全是诗人主观的场景投入,个体生命的直接参与,身体的、心理的每个感知细胞与外在山水风雨互动交织,并有意识地联系现实社会中自我的处境,让读者深切地领悟诗人的内心波动,不由自主地引起共振。诗人以情绪的爆发与思想意识的流动,结合当下的风物场景,自然而然成就一首首优秀诗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