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东西,果然一遍遍看后劲只会更大。
这段时间,之前索契冬奥会闭幕式的一个片段又被全网各路神 up 主们拿来重新剪辑,配乐。
这是闭幕式中一个叫“文学”的环节,对俄罗斯的十二位名作家,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作了一场巡礼。试试整个视频能认出几个?
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茨维塔耶娃...平常都是碎片式地看,集合起来才感俄国文学之力...
“我不是向你下跪,是向人类所有的苦难下跪”“我和你,荒谬地开始把两个字混为一谈。”
译者传神,而这片土地上,生活也远比眼前所见广大。
托翁,陀翁,屠翁...各种翁的诗作,都已经是口耳相传不朽很久,也都在这个视频里一眼就能被认出。
而视频中出现的两位女性作家,马琳娜 · 茨维塔耶娃和安娜 · 阿赫玛托娃,也都是但凡看过她们的笔墨,就再也忘不了了。
知道茨维塔耶娃其实还是源于一首诗,这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给她写的(廖伟棠翻译):
“大雪落在我锈迹斑斑的气管和肺叶上,
说吧:
今夜,我的嗓音是一列被截停的火车,
你的名字是俄罗斯漫长的国境线。”
当然茨维塔耶娃本人的诗作和经历与此相比毫不逊色。这个天才女诗人在《手记》里,把“我爱你”表达成:
“'我会爱你整个夏天',
这样听起来比'一生一世'更有说服力,
最重要的是——要更长。”
最简单的字句就是这样蓬勃生出焰来。
她的诗句真诚浪漫,也常让人有种无从所学的惊艳感,那种视野和想象是绵延的。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脉管里注满了阳光
而不是血液
在一只深棕色的手中
我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
满怀巨大的爱情 。”
适合冬天,也适配夏天,反正太温和的天气 似乎承容不了这样大开大合的情感。
茨维塔耶娃本身的经历也值得一提,1892 年她生于莫斯科,6 岁开始写诗,18 岁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纪念册》。上世纪 20 年代她离开苏联,辗转艰辛生活于柏林、布拉格和巴黎等地。1939 年回国,两年后在小镇叶拉布加自缢,留下她这些写爱,艺术和死亡的诗篇。
她的诗歌在纯真之外总萦绕着悲壮,她写了不少情诗,给里尔克等等情人知己,当然她也给完整的自我写诗。太多了,摘录不完,还字字都丰沛。
“我独自一人,
对自己的灵魂
满怀着巨大的爱情。”
另外一位出现在视频中的是阿赫玛托娃,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也是写尽极致爱之能事,但更老灵魂,更苍淬一些。
她的风格从他人对她的譬喻就可以知道,布罗茨基曾称她为“哀泣的缪斯”。
当然她自己也用诗写出了命运种种,人生追索。
“既然我没得到爱情和宁静
请赐予我痛苦的荣誉”
”我的声音微弱但我意志坚强。
没有爱情我甚至更加快乐。
天空是高的,山风在吹动,
我忠实的思想没有过错。”
读阿赫玛托娃的诗总觉得她有种清冷的韧性,也不知道是不是看过了她的故事后,自动联想带入。
阿赫玛托娃一生遭遇了很多痛苦和屈辱,战乱无数,情路坎坷。11 岁开始写诗,23 岁写出《黄昏》《念珠》声名大作,以爱情诗闻名。但十月革命后她一度被剥夺了发表诗歌的权利。她后期的诗作中有爱情,还有国家和苦难。
当德国对俄宣战时,阿赫玛托娃在日记本中写下:
“早上,
还有些关于其他事的恬静诗作,
一到晚上,
整个生活碎为齑粉。”
1935 - 1941 年间,在流离状态下她又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安魂曲》以及《没有主人公的长诗》。
多舛如此,但阿赫玛托娃活到了 75 岁,她的燃料比想象得要更稳更足一些。
只是这两位女诗人的冰山一角,当然也是俄国伟大文学作家的冰山一角,浩荡但又浪漫,有冰粒的质感,但茫茫天地总是何其温柔。
俄式美学这两年很火,冰天雪地里诞生的极致,怪诞,华美或苍茫的想象力。
这种厚重深沉的力量似乎和这个时代轻飘飘的情感并不契合,但是不是恰又是人内心为所动,想有求的呢?
就像有人说,第一次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人生中第一次看见了大海。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