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也列了读书计划,但是看完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想看”。

2025.1-2月下旬间,我陆续看完了这本书。越到后面,越觉得有种“沉静的力量”,把自己拉升到另一个维度,与日常的生活,有一个短暂的隔离,一个可以静下来思考的世界。

书中真实、理性而克制的情节和笔法,给我带来的安静,与当下短视频时代的喧嚣形成一种反衬。

看到最后,与最开始的“忐忑”状况,完全不同。

开始因为书中主人公是一个“日本兵”而多有顾虑,担心有种被洗脑和他们自我辩护与洗刷罪恶的可能。看到后面,会觉得这是一种狭隘。

书中客观陈述了一个被国家贩卖的没上过战场的战俘曲折的一生。

3子2女的家庭里,因病只剩1男1女,男子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谦二。而这唯一的男孩子,也要被送往战场。在西伯利亚那非人的环境中,生存了3年,加上在新兵营1年,4年后返回。作为“下层中的下层”四处找工作维生,不久又得了当时的绝症结核病,住院5年,并手术截了7根肋骨切了一半的肺叶。

让我感动的是,他一直坚韧地只想“活下去”,想尽一切办法,拼尽努力,工作、活着。无论他最后算是幸福与幸运否,无论他是否抓住了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机会,他,一个“庶民”的人生轨迹都难出国家和时代的规制。

谦二在人生的后半段,随着生活安定下来,开始有了一些精神和思想余裕。有对政府和战争的不满见解,对他人的同情。这些,也如实描述下来并出版了,这也是值得我们看到的事实。

这是一本好书。

在平淡的讲述中,呈现了一个忍隐、克制、强韧、有良知的生命历程。

这其中,还平铺了许多当时的社会制度、法律、政策、经济、外交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实况。我们看到的这个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的状况和历史角度,也是珍贵的。

它给了我很多思考:

人的生命力和意志是无限和伟大的,是可以超脱环境的。

我们现在的好的环境,也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有人付出了代价得来的。哪怕现在也是“经济下行”时期,但是,相对而言,依然是好的时代。

在经历了痛苦后,人会变得更内敛。所以,不想表达,或表达不是我们想听到的语气或内容时,不要过于单一地否定这个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人家经历了什么?

保持开放和包容,不要因为一时的局限轻易放弃,比如,看这本书。

像书中最后说的,作者问谦二,对人最关键的究竟是什么?

“希望吧。只要还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

看这本书时,我儿子基本在身边,他时不时要拿一下,画一下,所以,书上也留着他的痕迹。希望他长大后,也愿意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体会一下我今日的心情,让我们交汇出思想的火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