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安上望街道的望东东路上,有一处绿化隔离带,前段时间这里被安装上了第三层隔离栏杆。这可能是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但我想借机谈一谈。
望东东路,是瑞安东西向的主干道,往西与隆山路相连,直抵瑞安老城区,往东则一直延伸到东海之滨。那么,这条路上一处仅有十余米的隔离带,为什么要装上三层栏杆呢?
其实最早的时候,这处隔离带本是一个通道,可以供车辆掉头,行人也可以在此过马路。或许是发生过交通事故,几年前这里设置起了较矮的隔离栏杆,不允许车辆掉头,行人如要过马路可以勉强跨栏杆通行。再后来,行人也不让通行了,设立起了较高的栏杆来隔离。估计是发现栏杆一直遭破坏,于是有关部门又架起了第三层更高的栏杆,以阻止行人通行。
最近路过此处发现,这新设立的栏杆没被破坏,但旁边的绿化带被踩出了一条路。
破坏公共设施、乱穿马路固然是不应该,但是有关部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条路上的隔离总是遭到破坏?有没有闪过一丝念头,这里的居民也是需要过马路的?
仔细看一下望东东路,从东新路到港口大道,这两个交叉口之间接近900米的距离是完全隔离的,车辆和行人均不得跨越。
900米,对于行人少的区域,这个隔离不算长。但对于两边都有居民区的道路,这个距离就十分不合理。
十多年前,望东东路这一路段在建设之初,沿线只有农田和一些老村居,人口确实不多,以前也还留有路口供两侧通行。如今,路的两侧已经建成了好几个小区,还有S2站点、农贸城、医院、学校等多个公共配套,人口越来越聚集,交流需求越来越多,路口反倒越封越严了。
望东东路两侧的小区与公共设施
过长的隔离,人为地造成了一道天堑,隔绝着两侧的交流。道路中间段的居民,想要过马路到对面,30米的距离要走上将近1公里。过于费时费力,就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因此,在这段路上,你会发现至少被附近居民弄出了四个缺口,用以横穿马路。这些缺口被破坏出后,又会被修补,修补后没多久又会被破坏,反反复复。无论怎么拦,附近居民都要想办法弄出缺口通行。
隔离带上的几个缺口,以及正在通行的行人
设置三层栏杆,禁止行人通行,初衷是为了维持秩序,保障安全。但实际上,这些措施把行人推向了更不安全的处境。没有正规清晰的通行标识,从这些缺口蹿出来的行人,更不被来往车辆所注意,安全隐患要大的多。其中的一个缺口,直接临河,行人稍有不慎还有栽入河里的危险。在这些通行者当中,很多是不会使用交通工具的老年人,看他们过马路迟缓又无助的情形,更令人担忧。
望东东路两侧近年建起的多个小区
缺少路口,不仅行人出行难,对各色车辆的出行也造成了诸多不便。瑞安农贸城的繁荣和S2上望站的设立,让这条道路愈加繁忙。农贸城进进出出的汽车、三轮车、电动车都非常多。但如果从农贸城出来要往西行,按规矩正常行驶的话,就得绕上很远的路。比如从农贸城去对面的村子,300米的距离,绕行得长达2.5公里。毫无疑问,这会让几乎所有的三轮车和电动车都选择逆行。
距离300米,需要绕行2.5公里
屡屡不断的逆行,导致这里成了事故频发的路段。交警经常会在路口抓逆行,但依然改变不了人们逆行的决心。
逆行的三轮车和电动车大军
缺少路口,给汽车带来的问题同样麻烦。虽说多行驶几公里对汽车来说不费太多力气,但过长的隔离也使左转和掉头的车辆累积成多,集中在一个路口排成长队。特别是高峰期的路口,异常拥堵,通行效率十分低下。
望东东路路口排长队现象
望东东路由于路口少,造成通行不便。与它相交的港口大道,则呈现出了另一副截然相反的状况。
2023年通车的港口大道(龙瑞公路),是连接瑞安和龙湾的重要干道,通车至今,车流量越来越多。
我们来看看这条路,在万松东路和望东东路之间约1.5公里的距离,设置的红绿灯多达7个,平均250米一个红绿灯。如果经过的是居民聚集区,这样的红绿灯间距也并非不合理。但现在的港口大道两旁是怎样的呢?基本都是农田,人烟稀少,与之交叉的也都是低等级的村道,这样的现状到底有没有必要设置如此多的红绿灯?
港口大道红绿灯设置现状
与村道交叉设置红绿灯可以理解,但其中的一个口目前没有与任何道路交叉(仅作预留),离另外的两个路口都很近,也要设置红绿灯,实在是有些多此一举。过多的红绿灯设置,一方面造成车辆通行缓慢,另一方面促成闯红灯的三轮车与电动车比比皆是,更多了一分安全隐患。
田野中没有道路交叉的红绿灯,离下一个红绿灯也很近
港口大道的红绿灯,密集如路灯(摄于2023年刚开通时,车流量稀少)
2025年2月的港口大道,交通流量已比较大
人多的地方没有路口,人少的地方全是路口,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交通问题。这就是望东东路和港口大道的现状,亟待有关部门的解决。科学合理地布置路口和红绿灯,既方便居民出行,又保障通行安全和效率。
城市交通的不合理状况,不是瑞安这一地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出行中。行路难也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我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列举了一些温州行人通行难的区域,现在来看,其中的有些区域有了明显改善,比如瓯海的温州南站站前区域,打造了温州最长的人行系统,大大方便了行人的通行。有些区域则仍然维持着老样子。
交通的人性化,是体现城市文明和发达的重要标志。希望城市管理者们能多去体验了解,多发现问题,多去优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