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捏、掐、贴……在肥城市孙伯镇五埠岭伙大门景区非遗工坊,一朵朵永不会凋谢的“玫瑰花”不断绽放在面塑坊内,陈爱芹和她的同事们正在赶制三八妇女节的200余朵玫瑰花面塑作品订单。


“这蛇年刚开篇,就迎来这么大一批订单,量着实不小,要没大伙齐心协力,我这心里还真没底。就盼着这些‘玫瑰’能给收到的家人们送去欢乐。” 陈爱芹停下手中的动作,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

陈爱芹是土生土长的五埠村人。2018年,她在村委号召下,积极参加了“非遗工坊”项目培训,潜心钻研面塑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借精湛手艺成功进入景区公司工作,从此开启了每天在非遗工坊向五湖四海的游客展销面塑作品的新生活。

五埠村是一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素有 “山东第一石头村 中国独特伙大门” 美誉,其 “青石干茬缝砌墙技艺” 与 “五埠伙大门居住民俗” 是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立足本土优势,五埠村广邀各地非遗高手,引入桃木雕刻、岱宗传拓、许氏面塑等 20 余项省市非遗项目,整合建成一座集保护、旅游、消费、研学于一体的非遗工坊,积极探索“非遗 +”全新发展模式,凭借非遗订单,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活力。

“在岱宗传拓工坊这儿,跟着非遗老师一步步学,我们一群人半小时就拓出了精美的百福图。亲手体验拓印,那种传统文化的震撼扑面而来,大伙的心一下子就聚一块儿了,这体验太难忘!”游客张女士手捧着还散发着墨香的百福图,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新奇之光,迫不及待地向旁人分享这份喜悦。

为让非遗 “活” 起来,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五埠村在多元融合的征途上一路疾驰。“非遗 + 文创” 板块可谓别出心裁,非遗传承人们脑洞大开,在面塑坊精心推出生肖、卡通人物等一系列文创面塑,造型憨态可掬、创意十足,瞬间俘获年轻人与游客的心。“这些小面塑太可爱了,买回去当摆件,既有意思又有文化味。” 一位年轻游客边挑选边称赞。

“非遗 + 研学” 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以非遗体验为核心,五埠村为不同年龄段 “量体裁衣”。针对学生群体,课程紧扣技艺学习,让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扎根。“如今,咱们村已经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十余所院校签订了研学协议,重点给大学生们创造深度体验非遗的机会,这不仅充实了村集体收入,更让年轻一代切身领略非遗的魅力。” 五埠村党支部书记赵同军介绍道。

非遗订单的涌入,如一股蓬勃的暖流,滋润着这座石头村。不仅村级经济 “水涨船高”,更创造诸多就业良机。如今,90 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参与非遗制作、销售与景区服务,户均增收 3 万元以上。

“过去种地看天吃饭,收入像坐过山车,没个安稳。现在可好,守着家就能捧上稳当的饭碗,这都多亏了村里的非遗产业啊!” 一位正在制作桃木雕刻的村民感慨道。曾经沉寂的传统村落,在非遗赋能下,华丽转身为文旅融合、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鲜活样本。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李磊)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