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在“China Travel”热潮下,大量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展开深度体验。他们对我国非遗技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部分人更是从非遗的体验者,兴趣使然地成为非遗的传播者。本报记者走访非遗场馆、高校、景区,采访外国留学生、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场馆相关负责人,讲述外国人邂逅非遗的故事。

“我从村民的笑容中感受到中国非遗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添艺


▲ 阿卜杜勒拉赫曼·卡西米和同伴感受非遗的魅力 廊坊市委宣传部供图

刷色、铺纸、压印、套色……在展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摩洛哥留学生阿卜杜勒拉赫曼·卡西米亲手印制了木版年画。他小心翼翼地将年画吹干,把这份特别的中国非遗礼物珍藏起来。

不久前,阿卜杜勒拉赫曼·卡西米和几位好友来到河北廊坊,打卡了廊坊博物馆的“燕京八绝”主题展、胜芳灯会以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融入不同非遗元素的文化场馆,对中国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我不仅折服于中国文化的魅力,还产生了很强烈的亲近感。”阿卜杜勒拉赫曼·卡西米说,中国对非遗故事的讲述已经进入3.0版本,传统文化在当代不仅可以被看到、触摸到,还可以亲手制作、体验,成为可供购买的文创产品,甚至可以聚合成为像灯会、戏剧幻城这样能让人融入其中的场景。“这样的叙事方式放大了游客的参与感,让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也能轻松理解。”他说。

“我从村民的笑容中感受到中国非遗保护的力量。”英国留学生埃尔哈特也在旅行中对中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有了新的感知。近日,他与同伴一起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参加了一场非遗研学游。在深度调研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锦鸡舞、多耶舞等传统艺术后,有着人类学专业背景的埃尔哈特对中国的非遗保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能感受到中国非遗保护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走访中,埃尔哈特发现当地人对非遗保护已形成一种集体自觉。当地人会非常热情地进行介绍,包括项目本身的技巧、文化背景、当地的风俗和特产,并将其视作一个整体。他还发现,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围观的观众,甚至是前来体验的游客,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都透露出对自身所持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国在非遗申报方面的成就众所周知,中国民众对待非遗保护的集体意识和自觉性更令我惊叹。”埃尔哈特说。

寒假期间,加拿大留学生迈尔斯多次陪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朋友参与非遗体验。迈尔斯发现,“非遗游”对外国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非遗元素不仅能融入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旅行的各个环节,还能让旅程变得更有特色。而且,相比传统的文物古迹,非遗更容易理解,也更具趣味性,能很好地与其他体验融合。

迈尔斯分享了自己的具体安排:“比如逛故宫的时候,我一定会推荐朋友租一套中国古代宫廷服饰。逛累了,就带他们去花丝镶嵌体验馆体验手工制作头饰。渴了,就一边听戏一边喝大碗茶;饿了,就去胡同里吃炸酱面……我的每一位朋友体验后都赞不绝口。”

“非遗体验游一定会占据中国入境旅游的重要份额。”迈尔斯认为,对于外国游客而言,想要深度体验中国文化,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洋景漂”:爱这瓷都烟火

王竹青


▲ 外国游客在古窑观摩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去年12月江西加入240小时过境免签“朋友圈”,进一步点燃了外籍游客“江西行”的热潮。赣鄱大地底蕴深厚的文化瑰宝、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其味无穷的非遗美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到江西研学、旅游。

连日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迎来多批境外旅行团。他们怀着对陶瓷文化的浓厚兴趣,到景德镇观手工制瓷、访历代瓷窑、听奇瓷神韵、赏精美瓷器,沉浸式感受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景德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手工制瓷施釉师傅叶冬喜说:“如今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很多老师傅带着大家体验手工拉坯、坯上绘画、投柴烧窑等传统制瓷工艺,大家积极性很高。”

江西景德镇的魅力有多大?5000多名“洋景漂”会告诉你答案。城区人口不到50万人的景德镇,驻扎着3万名“景漂”,每6位“景漂”中,就有1位外籍人士。千年不息的窑火、活力迸发的陶瓷市集、星罗棋布的博物馆、炉火纯青的烧制技术和各类陶瓷人才的集聚,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也将不同文化融于泥与火的艺术,向世界讲述着传承不息的陶瓷故事。

“来景德镇像是一场优雅的修行,是艺术的洗礼,希望能推荐给全球的游客。”来自摩尔多瓦的旅游达人爱琳如是说。

去年,外国留学生在端午节期间到江西明月山体验非遗项目的视频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YouTube海外账号发布后迅速“走红”。有内容、有故事、有文化的旅游体验,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来此欢度“中国年”。

在璀璨夺目的非遗灯彩和火树银花的烟花瀑布秀下,与“嫦娥仙子”来个亲密合影;在非遗市集体验糖画、麻布绣、面塑、柒醋等非遗项目,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春中国结……在明月山游客中心广场,外国游客泰勒和景阳亲身体验了一把舞龙。“用中国话说我们就是‘凑热闹’,实在是太喜欢这种团圆喜庆的感觉了。”来自美国的泰勒说。

在江西萍乡,一场热闹的宴席总少不了“十大碗”的身影。昭萍非遗十大碗是江西萍乡的一种传统宴席菜品组合,代表着萍乡饮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在网上听说萍乡是中国最辣的地方,我就想来挑战了。”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西蒙说道:“真是又辣又好吃。”“我不怕辣,为了这些菜我让中国朋友教会了我如何使用筷子。”一旁的留学生费萨尔也抢着说。

“呀哈比比,我是你们的好兄弟老王,南昌的朋友你们还记得我吗,我又回来啦!”来自伊拉克的千万粉丝级网络达人“老王在中国”在南昌连续发布多条美食视频,大呼:“怎么好吃的这么多!”

“茶叶、米、芝麻、花生,再加上些许药材,用擂棒捣成茶泥,再倒入开水冲泡,讲究的是药食同源。”在江西赣州,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达人在非遗传承人的细心讲解下,“接龙”体验客家擂茶……这样有趣又温馨的场景在江西俯拾皆是。

南昌瓦罐汤的鲜美、李渡烧酒的醇厚、宗山米粉的爽滑、江西茗茶的回味无穷……漫步江西,独具特色的非遗美食不仅走向市井街头、融入百姓生活,也让跨越国籍的人间烟火气在全球火热“出圈”。

外国观众逛中国非遗馆——

带走一件手工艺品,记住一个中国故事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 外国观众体验古法制玉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供图

“您好,我们想先学‘敦煌壁画临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中国非遗馆”)的咨询台里侧,讲解员赵双侠抬头愣了一下——脱口秀演员张踩玲和她的家人来报名参加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张踩玲的先生和公婆都是加拿大人,在体验环节,她给公婆做起了翻译。

“他们一家人原本打算简单‘打卡’,结果被大厅的介绍册吸引,一口气报了敦煌壁画临摹和古法制玉两个项目,体验时间总计3小时。”赵双侠说。

中国非遗馆目前推出了15个常设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加上近期展馆一楼的22个“非遗摊位”,37种体验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项。

近几个月,中国非遗馆的“洋面孔”格外多。“每天都有外国观众。其中既有在华留学生、外企员工,也有不少海外游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观察到,他们偏爱深度体验,热衷参与互动。

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在外国观众指尖晕染,玉器的雕琢声与英语对话声交织,汉服裙裾掠过不同肤色……一场场始于好奇的文化体验,悄然转化为一次次文化交流。

无论是在画布上勾勒飞天衣袂,还是端坐案前用传统工具打磨玉石,参与体验项目很需要耐心和细心。在赵双侠看来,外国观众不仅愿意动手尝试,还会追问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表现得十分踊跃。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极大热情,也让中国非遗馆的工作人员多了一份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

“玉器上的纹样是什么意思?”“要经过多少步骤,才能打磨出一块玉石?”“制香,用于何处?”面对外国观众层出不穷的“为什么”,馆员们经历了从“知识输出”到“文化解码”的升级。

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工作团队成员都在积极自学外语,组建了学习小组,分享新学到的词汇、讨论回应外国观众提问的合适表达,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体验写书法时,外国观众手握毛笔写出了融合外语与中文的“创意祝福”;在馆内汉服体验中心,很多外国“小哥哥”“小姐姐”来拍照,其中不乏汉服“行家”……这让李妍意识到,中国非遗馆的众多体验项目还需要做好更深层的文化阐释。

非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非遗相关展览需突出文化共鸣点。在春节主题展中,“家庭团聚”“辞旧迎新”所蕴含的情感就十分具有共通性。一位韩国游客看到灶王年画会心一笑:“我们也有祭祀灶神的传统。”

“我们希望外国观众不仅能体验非遗技艺,带走一件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还能记住一个中国故事,读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和温度。”李妍说,下一步,中国非遗馆除常设体验项目外,还会在寒暑假和传统节日等时段重点推出体验性强、文化味浓的体验课程和社教活动,面向外国观众的讲解会更有针对性,以便吸引他们沉浸式体验,从“视觉震撼”抵达“文化共鸣”。

留学生海特的“非遗年历”

本报记者 葛 鑫


▲ 除夕当天,海特向沈阳市副市长、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克斌学习包饺子。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供图

古琴弦动,一缕清音从教室飘出。辽宁传媒学院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海特轻抚琴弦,指尖沾着松香粉末,耳边的古琴音律让他不禁感叹:“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说‘高山流水觅知音’了。”

过去一年,海特作为中国文化的探索者带着满满的好奇推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在青团艾草香、秧歌红绸舞与锡伯族史诗中,触摸着非遗承载的东方脉搏。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海特深入了解并感受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翻开海特的日程本,3月记录着制作青团的经历,5月标记着学习包粽子的日子,9月则贴着锡伯族巡游的照片——这份“非遗年历”记录着辽宁传媒学院为留学生定制的文化旅程。

海特在挂着中国结的留学生办公室里向记者展示着手机相册——青团、粽子、锡伯弓、秧歌等,这些碎片正拼凑出一幅完整的东方图景。

去年清明节前夕,海特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首次尝试亲手包制青团。他们小心翼翼地揉皮、包馅,对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这种亲手制作传统美食的体验,让他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

不久后的端午节,学校又组织包粽子活动。从选材到实操,同学们都认真学习。虽说粽子难包,大大小小、松紧不一的粽子却给大家带来了无尽欢笑。海特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这一传统技艺,更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温馨与欢乐。

在学校平日的太极拳体验课上,海特在教练的带领下,缓缓起势,一招一式间尽显太极的韵味与内涵。他沉浸在太极的阴阳平衡、刚柔并济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太极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与包容。”不到一年时间,海特学会了白鹤亮翅等招式。“教练告诉我,太极不是打架,是把力量收进云朵里。”海特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记者分享。

不久后,海特还在文化节秧歌表演中系上红腰带,扭胯摆臂,引得满场喝彩。“现在我懂了,中国武术和舞蹈都在讲阴阳平衡。”海特说。

在辽宁传媒学院校园内,隐藏着一座充满神奇魅力的博物馆——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沈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让学生们以全新的方式体验和了解非遗。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中国各地的非遗技艺,从精美的刺绣到古老的陶瓷,从生动的剪纸到独特的皮影戏,每一项技艺都让我赞叹不已。”海特说。

今年除夕,海特有幸参加了沈阳文旅2025除夕“家宴”。在宴会上,他与沈阳市副市长刘克斌并肩包饺子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在巴基斯坦,我们用手抓饭传递情谊;在中国,藏在饺子里的硬币让祝福有了形状。”这场融合剪纸、糖画、二人转的盛宴,让海特在浓浓的年味中读懂了“团圆”的深意,感受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海特的故事是一个缩影。中国非遗技艺是中国文化的优秀名片,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每一位留学生都是文化信使。以辽宁传媒学院为例,多年来致力于打造“非遗+”浸润式教育,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点转化为文化磁场。在校园里,文明互鉴是青团馅料里悄悄多加的一勺糖,是秧歌队形中自然让出的半个身位。“学院不仅为我们留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也在探索通过非遗开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我相信,中国非遗技艺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海特说。

2025年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我从村民的笑容中感受到中国非遗的力量”》、

《带走一件手工艺品,记住一个中国故事》、

《“洋景漂”:爱这瓷都烟火》、

《留学生海特的“非遗年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