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新国标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严格规定,其中一条尤为引人注目:罐头食品中全面禁用化学防腐剂,包括常见的山梨酸钾、双乙酸钠。
此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热议,有人惊讶自己吃了多年的黄桃罐头可能全是防腐剂,也有人质疑配料表是否会造假。
这些质疑并非无的放矢,近年来罐头食品问题确实频发,从大连某水产公司的红烧牛肉罐头山梨酸超标,到四川某罐头食品厂的“泡椒山野菜”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再到山东某食品公司的杨梅罐头胭脂红超标,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信任危机。
“科技与狠活”成了全民热议的口头禅,中国人究竟吃下了多少添加剂?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曾指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这句话揭示了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关键地位。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早餐的面包到晚餐的泡面,从老年人的保健品到小孩子的零食,几乎每一口食物都离不开它。
然而,国人对食品添加剂却谈之色变,哪怕只是用了一丁点儿,也会被视为十恶不赦。
海天酱油“双标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网友质疑海天酱油在国内外采用双重标准,国内产品含有多种添加剂,而日本销售的产品则只有天然原料和调味剂。
但真相是,经官方检测,海天酱油国内产品完全符合国标,只是各国标准不同而已。
当国内在抨击添加剂泛滥时,有人认为国外的食品更放心。然而,真相或许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中国禁用的38种添加剂,在发达国家餐桌上依然活跃。比如溴酸钾,在中国早已被禁止用于食品生产,但在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仍被允许使用。胭脂红在中国被禁用,但在英国却广泛应用于糖果制作,在日本也常用于制作各类果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行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约2000种,而美国FDA清单高达4000余种,欧盟也有近2000种。这些数据表明,外国的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中国少。
那么,为什么国外的食品配料表看起来更“干净”呢?原因在于,部分国家的法律并未规定必须将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清晰标注在配料表上。比如日本的酸奶,从不标注菌种类型,而中国的酸奶则写得清清楚楚。英国的冰红茶配料表只有糖、盐、维生素,其他什么也没提。所以,并不是他们的食品没加什么东西,而是他们没写。
实际上,中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比欧美更严苛。新版标准的推动,进一步规范了国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然而,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仍然消磨着消费者的安全感。比如“油罐车运输食用油”事件,运输企业为了省下清洗费,将残留化工试剂的油罐用于食用油的装载,给食品安全埋下巨大隐患。还有“假泰国香米事件”,不良商家用香精勾兑出冒牌“泰国香米”,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行业信誉。
问题的根源从来不是添加剂本身,而是人心。是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无视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为,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失去了信任。胖东来之所以能吸引千万国人抢购,正是因为他们坚守诚信、合法经营,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食品工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剂量决定毒性,监管决定安全。在添加剂已渗透全球食品工业的今天,与其争论中外标准孰高孰低,不如全力筑牢监管防线。毕竟,让人恐惧的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化合物,而是黑暗中失控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