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族的终极目标就是“多子多福”,可如今年轻人别说传宗接代了,一说生活反而叫苦“多子多累”。



在2022年的时候共有1041万人去世,到了2023年增加到了1110万。

那么在2024年,我国又有多少人口死亡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



死亡率变迁的三次转折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荡,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再到当下的深度老龄化,死亡率的起伏背后,是人口结构、环境压力、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而近年来死亡率的回升与即将到来的死亡高峰,更是历史周期律与现代化进程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1. 1949-1980:从高死亡率到低死亡率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死亡率高达20‰,饥饿、传染病和战乱是主要推手。



随着社会稳定、赤脚医生制度和基础医疗普及,死亡率在1957年降至10.8‰,1970年代更降至6.34‰。



这一时期的死亡率下降,是公共卫生进步的直接体现——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被消灭,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升至67岁。



2. 1980-2010:低位徘徊的“平静期”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工业化加速的背景下,死亡率始终稳定在6.5‰左右。

但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环境污染导致慢性病潜伏(1990年代肺癌死亡率年均增长4.5%),人口老龄化开始萌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4.9%升至2000年的10.3%)。



3. 2010至今:触底反弹的“转折期”
2010年后死亡率持续攀升,从6.34‰升至2023年的7.87‰。

这并非公共卫生的倒退,而是人口结构剧变的必然结果——老年人口占比突破21%,每年新增老龄人口超1200万,相当于整个希腊的人口规模。



死亡高峰的成因:历史、环境与社会的三重奏

人口死亡高峰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的结果。

历史出生高峰的“滞后效应”是核心推手。



1963年出生的2954万“婴儿潮一代”已迈入老年,他们将在未来二十年集中步入生命末期,形成“银发海啸”。

复旦大学研究预测,到2061年,中国年死亡人数将攀升至1900万,相当于瑞典当前总人口的两倍。



环境与生活方式变迁埋下隐患。工业化进程中的空气污染(如PM2.5浓度升高)、高盐高脂饮食、久坐少动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原因的43%)、恶性肿瘤(26%)和呼吸系统疾病(10%)成为三大“健康杀手”。

以河北某工业城市为例,其肺癌发病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0%,印证了环境与健康的直接关联。



而且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了死亡风险

城市三甲医院床位紧张、农村基础医疗薄弱、养老机构不足等问题,使得许多老年人未能获得及时救治。

北京三甲医院每千人床位数是贵州农村的8倍;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平均比城市长2.3小时,死亡率高39%;

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300万,失能老人中仅12%能获得专业照护。



人口红利的消逝:经济与社会的连锁反应

曾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人口红利”正加速消失。

劳动力市场的萎缩首当其冲: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的9.37亿降至2023年的8.65亿,制造业重镇东莞的普工缺口已达23%。

社保体系承压则是另一种危机。养老保险抚养比从2010年的3.08:1恶化至2023年的2.13:1,东北部分城市甚至出现养老金延迟发放的窘境。



少子化陷阱更将问题推向长期化。深圳作为年轻城市代表,2023年生育率仅0.8,而北上广深养育一个孩子至18岁的成本高达68-128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

这些压力叠加,使得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人均GDP尚未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却已背负全球最严重的老龄化负担。



危机的本质:少子化而非老龄化的致命挑战

人口问题的核心矛盾并非老龄化本身,而是少子化导致的代际断裂。

复旦大学张震教授指出,老龄化包含“长寿的喜”与“少子化的忧”:预期寿命延长(2023年达78.2岁)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但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如当前1.3)将引发人口规模的指数级萎缩。



黄文政教授更是警告,若生育率无法回升,400年后中国可能仅剩“最后一个儿童”。

这一趋势的破坏性远超老龄化:人口规模萎缩将导致消费市场收缩、创新动力枯竭、文化传承断层,甚至动摇国本。

以房地产为例,2024年商品房销量跌至2009年水平,但房价仍居高不下,折射出人口减少对经济支柱产业的直接冲击。



死亡高峰的时间密码

庆幸的是,1月17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 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 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76‰。

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数1408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而202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相比2023年数据,2024年我国多出生52万人,死亡人口比2023年1110万人少了一些。

那么,导致死亡高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 短期压力(2025-2040):婴儿潮一代进入“死亡窗口”
根据北京大学曾毅教授团队预测:

2025年:年死亡人数突破1300万,相当于每天3.56万人离世;

2035年:死亡人数达1600万,超过当年出生人口2倍;

204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突破1亿,该群体年死亡率超14%(是60-69岁人群的7倍)。



2. 长期趋势(2040-2100):人口结构深度倒置
到2050年,中国将形成“倒金字塔”人口结构:

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38%,超过美日当前水平;

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降至55%,养老抚养比达1.5:1;

年死亡人数在2061年达到1900万峰值,相当于每天5.2万人离世。



四、数据背后的生命启示

1. 健康窗口正在关闭
中国慢性病导致的"早死"(70岁前死亡)概率达18.7%,但通过控烟(可预防23%的癌症)、限盐(降低20%高血压风险)、运动(减少27%心血管疾病)等干预,可挽回至少800万人的生命损失年。

2. 养老规划迫在眉睫
现行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在职收入)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3年的44%。若60后人群完全依赖社保,其退休后收入将不足当前消费水平的50%。



3. 代际责任重新定义
到2040年,每个90后需要赡养1.2位老人,同时抚养0.8个子女。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瓦解,需构建“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社区互助”的新体系。

破局之道:政策、科技与个体的协同应对

面对这场“静默的危机”,需从多维度构建应对体系。

政策层面,延迟退休已成定局(预计2035年延长至65岁),同时需加大医疗与养老投入——例如日本通过“介护保险”将养老负担社会化,值得借鉴。



生育激励措施亦需突破“小修小补”,如北欧国家将育儿成本压缩至家庭收入的3%(中国当前为40%以上),并通过住房补贴、教育免费等系统性改革降低生育门槛。

科技赋能是另一关键路径。

智能养老设备可缓解护工短缺,远程医疗能提升农村地区救治效率,基因检测与慢性病管理技术则有望延长健康寿命。

个体层面,中老年人需未雨绸缪:钟南山团队研究表明,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58%;而养老储蓄需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才能维持生活质量,仅依赖社保恐难以为继。

结语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逆转人口趋势,却可以调整应对的姿态。定期体检、科学膳食、适度运动,这些日常选择既是对个体生命的负责,亦是对社会责任的践行。

正如一位社区医生所言:“我们无法阻止潮水退去,但可以学会在礁石上种花。”面对人口结构的沧海桑田,这份理性与从容,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