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天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剧和影视制作人。他一生创作了《潮起潮落》《神医喜来乐》《护国大将军》《楼外楼》《洪湖赤卫队》等四十余部剧作,这些作品因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丰沛的情感而脍炙人口、广受赞誉。他是新时期以来活跃在荧屏上的最资深、成就最突出的金牌编剧之一,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全军电视剧“金星奖”等顶级奖项。
近日,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文学评论家汪守德撰著的《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周振天的特殊的人生经历,系统探索了其“繁花千树”的艺术创作全貌。
著名作家、编剧和影视制作人周振天。
周振天生于湖北、长于天津,从1978年起成为一名人民海军,也成为军队的实力派创作者、海军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领军人物。他是罕见的全能型作家,写文学作品,也写舞台剧;写故事片电影,也写电视剧;能编导电视专题片,也能策划电视综艺节目。他常年笔耕不辍,每个艺术门类都佳作频出。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准所言:“要了解四十多年来我国海军题材影视创作的发展轨迹,首先要看周振天的作品;要考察当代中国文坛有多少作家持续地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创作中自由穿行,在每个领域都能不断作出新探索,周振天更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汪守德是周振天的老战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他潜心阅读研读周振天的作品及相关资料,用一年多时间撰成《梦见》一书,坦言这是“一件很有价值且令人愉快的事”。《梦见》体大思精,分为十二章节,共30余万字,将周振天成长及创作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不仅对周振天的所有作品进行逐一细读,并且联系理论与实践,精彩阐释了周振天的人生观、历史观与艺术观,提出“好的故事不是凭空得来,要靠有源之水,有根之木”“直面现实是创作者高贵的姿态”“真正用心的创作就是拼积累、耗心血”。
汪守德告诉南都记者,《梦见》一书的书名由周振天本人提出。他感慨道:“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以为他是个有远大梦想、非凡追求的人,并一直在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或者说是始终处在‘梦境’之中。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其一次圆梦的过程。”
南都专访汪守德
南都:您为什么把这部梳理周振天艺术生涯和创作理念的专著命名为“梦见”?“梦见”这个词在周振天的创作语境里有什么寓意?
汪守德:虽然我很早就了解和认识周振天,但我从写这部书稿过程中,才算真正了解他。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以为他是个有远大梦想、非凡追求的人,并一直在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或者说是始终处在“梦境”之中。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其一次圆梦的过程。最初的书名并不叫《梦见》,是周振天自己提出之后,我们一起商定的,应该这个书名很确切也很概括。
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文学评论家汪守德。
南都:《梦见》一书涉及大量周振天先生的生平和他对影视、戏剧艺术创作的思考。为了写成这本书,您做了哪些功课?是否专门采访过周振天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汪守德:我写这部书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可以说看了他的全部作品。之前,我就同他很熟悉,在写的过程中,经常与他沟通、交流和探讨,包括见面或电话、微信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当我在行文的过程中,写到他于 1978 年被特招到海军后,受命到276 潜艇代职副政委。周振天后来的回忆中曾提及在艇上与艇长有多次交流的经历,于是我问他还记不记得这位艇长叫什么名字,这样问的目的无非是想落在纸上的文字显得更为确实一些。没想到没过多久,周振天就通过微信给我传过来一张照片,在一张有些发皱的、似乎是笔记本的纸张上,用钢笔书写着 276 潜艇的全部人员名单,打头的名字便是艇长孙荫生。这令我十分惊讶,从 1978 年算起,距今已经四十二个春秋了,这个名单还被周振天完好地保存着。对此,我只能说这既反映了他对 276 潜艇官兵所怀有的生死与共的感情,也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创作者的细心与精心。
南都:您曾经与周振天同在部队文艺部门和单位工作,此前观赏过他的不少作品,也为他写过相关评论。您认为周振天的文艺创作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代军旅文学(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创作)的特点和优长?和同时代的军旅作家相比,周振天又有怎样的个人特色?
汪守德:他在创作中显示了很突出的特点,诸如他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人民,热爱事业,并以从事这一本职而自豪;他终有着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充沛的艺术激情,有着清醒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他十分关注海军建设和生活的重大任务、重大问题、重大时刻和重大事件,以表现好这一题材为己任;他是一个善于和勤于思考的创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敢于揭示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并能很好地把握它;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编剧功底,这来源于他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博采众长的谦逊态度和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身在军旅的优秀编剧,他从不是把军营当作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来写,也不是把社会生活仅仅作为军营生活的陪衬,他作品里的军营是社会的一部分,总能显示出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南都:您在《梦见》一书里对周振天的小说、戏剧、电视剧、电影、专题片等逐一进行了阐释和评论。这些作品题材多样、数量宏富、风格各异,它们对您的写作和研究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汪守德:客观地讲,最大的难度有二:一是作品体量大,需要花时间阅读和观看,否则很难把握得准确;二是如何作出精准的分析。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参考已有的评论家的成果,也要进行思考和梳理,尽量做到充分、透彻和恰当,还是很心思的。
南都:就您个人而言,您认为最能够体现周振天艺术成就的文艺作品是哪一部?为什么?
汪守德:周振天有代表性的作品很多,话剧《天边有群男子汉》《深海》《危机公关》、 音乐剧《赤道雨》、电影《蓝鲸紧急出动》《火种》、电视剧《潮起潮落》《神医喜来乐》《楼外楼》《洪湖赤卫队》《我的故乡晋察冀》《张伯苓》《上将洪学智》等一批作品,都各有各的特色和成就,不好说哪一部。可以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真正差的作品,我以为这与他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南都:沉浸式地探索一位作家/编剧的艺术与精神世界,您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汪守德:写作这部书,既是深化认识一位优秀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自身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了解了创作者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每一个作品所诞生的过程,以及作者在其中赋予的思想主旨,所进行的种种努力,所品尝的种种甘苦,所享受的种种喜悦等。这些方面对更进一步理解作品,都很有帮助。
南都:周振天是一位多专多能的艺术家,四十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直到古稀之年还创作出了《火种》《极度深潜》这样的电影剧本。您认为是什么成就了他跨界的才能和旺盛的创造力?
汪守德:截止我在书中提到的那些以前的作品,他后来创作的话剧、电影、电视剧剧本我都看过,我以为这些剧本依然是高质量的。在他这样的年龄段,能够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不能算作什么新鲜事。对周振天而言,他有着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不同艺术形式驾轻就熟的本领,对影视创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出更多作品仍具有充沛激情,加之又有一副健康的好身体,这些都是他继续出好作品的本钱。相信宝刀未老的他还会拿出更多的作品来。
南都:在您看来,当下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普遍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周振天这样的老一辈编剧的观念与创作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汪守德:我以为当下的创作,存在着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问题,整体上比较浮躁。周振天的创作之路对于新一代影视创作者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即要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作品中始终洋溢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部队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艺术的负责,对观众尊重的精神;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立场,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最严格的要求,以精益求精的创作姿态,以实现对自我创作上的不断超越;要坚持为人与为文的一致性,作品的风格与人格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世情之下,能够保持坚定的艺术信仰,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佳作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