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个狠人,靠着一腔孤勇和一群兄弟,硬是在江东杀出了一片天。可惜,天妒英才,年仅26岁就中箭身亡,临死前,他做了个决定——把江东交给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孙绍。
这个决定看似合理,因为孙绍年幼,根本无法掌控江东,而孙权稳重谨慎,是个合适的接班人。但历史的走向往往比人想象得更复杂,孙策千算万算,算到了江东豪强会反扑,算到了宗族内部会生乱,唯独没算到,自己的子嗣之路,彻底被断绝了。
那么,孙策为什么要把江东交给孙权?孙权又是如何一步步削弱孙策的影响力?
一、孙策死前的抉择:江东需要的是稳,而不是勇
孙策是个猛将,打仗冲锋在前,杀伐果断,但问题也很明显——太过冒进,杀人不眨眼,得罪了一大堆江东豪强,所以才会被人派刺客干掉。
临死之前,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谁来接手江东?
他的儿子孙绍年仅七八岁,根本无法服众,而孙策的亲族中,堂兄孙贲、孙辅虽然有经验,但缺少足够的号召力。
相比之下,孙权是孙策手上最大的一张“稳牌”——性格沉稳,不冲动,懂得妥协,不会四处树敌。孙策自己也清楚地说过:“要是和天下争霸,这事我来干;要是稳住江东,孙权比我合适。”
于是,他把江东交给孙权,并叮嘱张昭:“孙权能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己来;要是江东实在保不住,那就赶紧撤吧。”
这个决策,从当时来看,确实是最稳妥的选择。可孙策可能没想到,自己这一让,不仅让孙权坐稳了江东,还让自己的血脉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孙权的去孙策化:只有一个“真命天子”
孙权继位后,确实做到了孙策生前希望的那样——稳住江东,发展生产,网罗人才,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崛起,和曹操、刘备三分天下。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一个问题:孙策的影响力太大了,而自己想要真正坐稳这个位置,就必须削弱孙策的存在感。
于是,对于孙策的三个女儿,孙权视若己出,甚至比自己亲生女儿还宠爱,让她们享尽荣华富贵。但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却只是象征性地封了个吴侯,远离权力中心。
在东吴内部,孙权逐步弱化孙策的影响力,让整个政权的正统性归于自己一脉,而不是孙策一脉。同时,孙权强调“只有我才是真命天子,孙策只是个过渡”,让所有人都接受一个事实——孙氏天下,只属于孙权这一支。
这时候,孙策的后人虽然被边缘化,但至少还能活着。可孙权怎么都没想到,他的孙子孙皓,居然会把事情做得更绝——直接把孙策的血脉连根拔起。
三、孙皓的“大清洗”,让孙策彻底绝后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也是东吴的末代皇帝。他刚登基时,还装了一阵子贤君,结果没多久就原形毕露,开始疯狂滥杀无辜,连自己的家族成员也不放过。
建衡二年(270年),宫中出现了一场离奇的谣言,说孙皓已经死了,朝廷被外戚何氏控制,还有人说孙策的后人孙奉,会夺回皇位。
这下,孙皓怒了。他觉得孙策的血脉就是个隐患,干脆一刀切,把孙策的直系后代全部杀光。
这一年,孙绍的儿子孙奉被诛杀,孙策这一支,彻底断绝。
想当初,孙策拼死打下江东,又亲手把大位交给孙权,想着能让家族基业长存。结果不到百年时间,他的血脉就被自己的亲侄孙皓清理得干干净净。
孙策当年临终前的安排,确实让孙权稳住了江东,可他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一支,最终会被孙权的后代亲手清理。
但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孙策的决策,保住了孙家,却没能保住孙策这一支。他为江东打下的天下,最终成了孙权的天下,而不是孙策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