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秋,长江之上水汽弥漫,如一层朦胧纱幕,将柴桑城轻轻笼罩
彼时,年仅三十四岁的周瑜,正身陷于一场远比赤壁战场更为凶险莫测的危机之中。他的府邸里,书案如一座小山,堆积着厚厚的竹简
最上面那卷沾染着血渍的战报,一行字迹触目惊心:“曹军八十万,已破新野”
“报——刘备特使诸葛亮求见!”亲兵洪亮的通报声,打破了室内的寂静
周瑜微微蹙眉,神情间透着凝重
他下意识地轻抚腰间“思召”剑的螭纹剑柄,那剑乃是孙权昨日刚赐予的吴侯佩剑,此刻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在他的心间
偏厅之内,气氛有些压抑
诸葛亮手持羽扇,动作凝住,恰似空中停飞的一只灵雀
他目光沉稳,缓缓开口:“将军可知道,曹操许给仲谋的骠骑将军印绶已然送至武昌?”
话刚落下,窗外一道惊雷陡然炸响,仿佛是上天对这局势巨变的一声厉喝
周瑜不禁瞳孔微缩,这秘密本该被严密封锁在吴侯府的密室之中,此时却被诸葛亮一语道破
清晨时分暗卫带来的密报,瞬间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以张昭为首的文臣集团,正连夜奋笔疾书,起草着投降的表章
此刻,他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每一步都如临深渊。只要稍有差错,江东历经多年打拼下来的基业将会毁于一旦,而他也定会成为遭后人唾弃的千古罪人
书案上的烛火随着气流轻轻摇曳,将他挺直的身影拉得修长,宛如一把高悬在江东版图之上的利剑,成败只在一念之间
子时三刻,万籁俱寂
周瑜独自一人端坐在水师楼船的甲板上,江风如一头不羁的猛兽,呼啸着卷起他那尚未束起的墨发,好似黑色的绸缎在风中肆意飞舞
他的手中紧握着一封密信,那是鲁肃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降臣名单
“欲破曹军,先稳朝堂……”周瑜轻声呢喃着,声音在江风中渐渐飘散
随后,他眼神一凛,猛地扯碎手中的信笺,细碎的纸屑如冬日的雪花般纷纷扬扬地落入江水之中
望着那随波远去的碎屑,他心意已决
次日的朝会之上,氛围紧张而凝重。当着诸葛亮及满朝文武的面,周瑜突然拔剑出鞘,寒光一闪,剑刃直直地斩向案角
“咔嚓”一声,案角应声而断。周瑜目光如炬,霸气喝道:“敢言降曹者,有如此案!”这声音如洪钟般在殿堂内回荡,震慑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就在群臣被周瑜的气势所震慑,噤若寒蝉之时,周瑜话锋陡然一转:不过,不妨先遣使许降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讶不已,连诸葛亮也露出了惊愕的神情
周瑜却是神色从容,缓缓展开他精心谋划已久的“诈降三策”
他目光坚定,条理清晰地说道:先送降书,用以麻痹曹军;再派黄盖实施火攻,焚烧其连营;最后让主公亲书‘誓不降曹’,以此激励三军将士
此时,窗外那一场骤雨刚刚停歇。一缕明亮的晨曦破空而来,穿透了厚重的乌云,洒在殿堂之上,仿佛是上苍对这一绝妙计策的认可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