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汤远古村落的图景是怎样的?武王墩一号墓墓主人是谁?近日,“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等6个项目入选。这些项目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刷新了大众的历史认知。你知道吗?在许多与之相关的文物发掘与传播工作中,汉学家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现在就为大家揭开这些“隐藏剧情”。



▲“文物版”毛绒玩具。(汉学佳自制图片)

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说起楚文化,美国汉学家顾史考对此非常“痴迷”。1993年,考古工作人员对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意外发现一批堆在“烂泥”里的竹片。经整理,确认为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简,根据其出土地,命名为“郭店楚简”。“郭店楚简”问世时,顾史考有机会到中国进行访学和交流,在向裘锡圭、李学勤、李零等专家请教后,他受益匪浅。“先秦竹本不断出土,将出土文献与传世先秦文献相互比对结合,或将不断有新突破,启迪未来。”顾史考说。

另一位深入研究楚文化的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思,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楚辞》英文全译本的译者。早在19世纪中叶,《楚辞》就已传播至西方,但多以《离骚》《九歌》的译介为主。1953年,霍克思提交的博士论文《〈楚辞〉的年代与作者》率先打破这种单调局面,“对诗歌词汇、押韵、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学式的考察”。1959年《楚辞:南方之歌》的问世,标志着西方首部《楚辞》英文全译本诞生,译本不仅准确传递原诗的意思,更在语言的韵律、节奏和意象上做了精心处理,使得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呼应,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位于江西的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去年,考古工作者对景德镇14个从南宋晚期到近代的遗址点进行发掘,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何以景德镇”的故事。从古至今,景德镇瓷器一直是汉学家们热衷研究的领域之一。17世纪初,大批贸易船只将成千上万的景德镇瓷器运往欧洲,使其被欧洲人关注。18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游学景德镇考察瓷器的烧造方法,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观摩与查阅中国陶瓷典籍,获得了中国瓷器包括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他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两封书信寄回法国。在他的帮助下,法国、英国、瑞典、荷兰成功烧制出了优质的瓷器。因此,殷弘绪也被称作“西方系统研究中国瓷器的第一人”。

如今的景德镇,成为了许多青年汉学家的探访之地。伊朗伊斯法罕大学中文系主任雷凡在参观景德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文化联系——几件带有伊朗文化元素的瓷器。“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与伊朗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亲缘感。”雷凡兴奋地说。“景德镇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技艺。”印度中印学院院长唐汉明在参观景德镇时表示,大量具有历史痕迹的老建筑,给人一种远离喧嚣都市的感觉。在参观过程中,唐汉明还体验了亲手制作陶瓷的乐趣,并了解到一件看似简单的瓷器背后竟然有着多达72道工序。“这让我意识到每件工艺品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此外,另一新发现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则与瑞典汉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渊源颇深。时间回溯到100多年前,1914年,应彼时官方邀请,安特生来到中国,负责在国内寻找铁矿和煤矿。工作期间,他对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次,他在兰州一个小贩货摊上发现了一个装烟渣的破旧彩陶罐。这件来自定西市临洮的彩陶小物件,让他感觉到临洮大地的文化魅力。在临洮县城以南十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安特生发现了一种新文化遗址。不过,安特生当时认为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有着相似性,特别是二者在彩陶方面的诸多共性,因此他将马家窑文化归入了仰韶文化的范畴。1944年,中国学者夏鼐在洮河之畔进行田野考古,指正了安特生考证的不足,他认为,马家窑遗址应为独立的文化形态,故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以上这些小故事你都听过吗?继续关注汉学佳,带你发现不一样的汉学。

参考中新社、《学习时报》、景德镇文旅微信公众号等内容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