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最高检举行“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新闻发布会,发布典型案例6件,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3件。

破解系统性治理难题,省级院带头自办案件;强化技术赋能,为高质效办案提供新动能。2024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深入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检察履职办案基本价值追求,持续提升办案精准性和规范性,办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

在这批典型案例中,有3件是省级院直接立案办理的案件,针对跨行政区划、多监管部门的“硬骨头”案件,充分发挥省级院办理有重大影响力案件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推动解决系统性公益损害问题。

如,贵州省检察院针对珠江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以事立案,采用一体化办案模式,分层监督、整体推进,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协同治理,推动治理难题得到解决。

又如,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针对乌梁素海流域存在面源、点源、内源污染及地下水超采等生态受损问题多元、公益损害后果严重的情形以事立案,督促行政机关上下联动,形成层级监督整改合力,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检察机关通过构建“公益诉讼+检察技术”协作机制,借助多种技术手段提升调查取证能力,及时固定证据,全面查清公益受损事实,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整改。

如,贵州省检察院针对珠江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检察技术手段收集固定证据,推动解决在大江大河大湖等流域治理中的调查取证难题。

又如,江苏省东海县检察院针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借助检察技术辅助公益诉讼办案工作,通过科学的检验鉴定准确查明环境污染公益受损事实,助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陈媛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8355187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