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如今作为中尼边界,北坡属于中国,南坡属于尼泊尔,是两国友谊的象征,但当初划界时,这座世界最高峰却成为了中尼两国迟迟无法确定边界争议的焦点,那么,珠穆朗玛峰究竟是如何从争议之峰变为如今的友谊之峰的?我国对此又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珠穆朗玛峰的争议从何而来
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是这一巨大天险上的主峰,山峰北侧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南侧则是尼泊尔,珠穆朗玛峰山体犹如巨大的金字塔,据2020年数据显示,海拔高达8848.8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被称之为地球之巅,且这座山峰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冲撞挤压,导致地面猛烈抬升而形成,并且受板块影响,喜马拉雅山区仍在不断上升,据推断,每100年抬升大概7厘米。这里地形极为险峻,且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低海拔地区的30%,常年气温都在-3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能够达到-60℃。极高的海拔和恶劣的环境,使其成为我国青藏高原南侧的一处天然防御屏障,战略价值巨大。
我国历史上对于珠峰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清朝康熙年间,珠峰的位置被明确标注在《皇舆全览图》上。尼泊尔也曾是清朝藩属国。但19世纪中叶,由于英国对南亚的统治,导致尼泊尔受其控制,最终在1908年,尼泊尔与清朝彻底结束了长达115年的宗藩关系。同时在英国的殖民策略下,导致我国边界模糊不清,进而引发了与周围邻国的边境争议。
1949年后,我国加快速度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谈判,由于中尼边界位于惊险的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因此划界问题也比较困难,加上当时中尼边境有较为分明的传统习惯线,两国边民在这一地区也不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中尼划界问题便被暂时搁置下来。直到1955年中尼建交,两国的陆地边境问题逐渐提上日程。实际上两国边境的争议地区并不多,但唯独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在我国看来,珠峰早在元朝便被全部纳入我国版图,我国对珠峰的领属具备充分的历史依据,但尼泊尔却将珠峰视为“神山”,并在印度的影响下,产生了“独占珠峰”的构想,导致中尼对珠峰的划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即使后来,我国提出平分珠峰的建议,尼泊尔仍不肯接受。
珠峰争议是如何解决的
珠穆朗玛峰是中尼友谊的重要桥梁,对两国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但随着珠峰争议四起,舆论愈发难以控制,甚至已经影响了中尼关系,此时的尼泊尔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珠峰的争议问题上态度有所缓和。
在照顾两边人民感情的情况下,我国坚持珠峰各自管辖一半的原则,并积极采取行动,尽快推进谈判进程。
尼泊尔对珠穆朗玛峰的主权理由,主要是由于尼泊尔人曾带领英国登山队从南坡登顶过这座世界第一高峰。在地理上,珠峰的南坡处于暖湿气流迎风坡,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且没有北坡陡峭,登山风险没那么大,对比既陡峭又气候恶劣的北坡,我国从未登顶成功,并且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人类目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对此,我国开始对中国登山队下达任务,务必要从北坡登顶珠峰。为了给予支持,我国还顶着巨大的外汇紧缺压力,拨款7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专业的登山装备,并制定了详细的登山计划,虽然登山队员一个接一个因伤病被迫退出,但当得知此次登山任务,关乎中尼划界争议,他们抱着必须登上珠峰的决心,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壮举。
此消息迅速传开,尼泊尔也再无理由独占珠峰,1961年,尼泊尔主动提出平分顶峰的主张,同年10月5日,中尼正式签署边界条约,从此结束了两国边境上的最大分歧,确定从强拉山口至江山峰,长达1415公里的中尼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