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了个六小龙,却不小心背刺山东。
最近,关于山东酒局的讨论,在网上聊的很热闹,不少人吐槽山东的酒风习俗,顺便又带出了“鱼头朝哪”的讥讽。这些对酒局的微词,本质上还是对山东人情世故的批判。因为酒局上呈现出来的潜规则,外延到了对“做事”效率的影响。
看到满屏的挖苦,让很多山东人伤神,不少人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据理力争,认为对山东人的酒局,不能一棒子打死,要认可酒局对关系融洽起到的促进作用。其实,没必要为此大动肝火,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说明山东的一些习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普遍性,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实际上,大家吐槽的并不是喝酒拼酒,而是酒局当中的规则,位置怎么坐,敬酒有什么规矩,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这些琐碎之事比鱼头朝哪还折磨人,赴酒局不累在吃喝上,就累在这些繁缛琐节上。在一个崇尚自由创新的社会当中,这种规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尤其是通过酒局来解决一些问题时,更让人陡生厌恶之感。
酒桌文化的真正害处,是对人际交往的外延影响,参加的酒局多了,就会慢慢被驯化,被酒局中的规矩同化掉,进而在人情交往中,也按照酒局的模式去经营,时间一长,把社会的交往规则变得庸俗化。没有人反对长尊有序,但酒桌上的权力谄媚,确实让人很不爽。
越是快节奏的社会,越是希望事情简单快捷,喝酒就是喝酒,吃饭就是吃饭,三下五除二,利利索索搞完,大家各行其是,该忙啥忙啥。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极其厌恶这种喝酒习惯,你让他卖力干活没问题,去犁几垄地都行,但若到酒桌上应酬,被各种规矩约束,确实是种折磨。所以他们“逃离山东”也并非空穴来风,既然无法融入,那就离开好了。
对山东酒局的吐槽,我认为是一种有益的讨论,它起码把这个影响深远的陋习,摆到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审视这种风气的糟粕之处。所以,没必要为网上的群嘲患得患失,大家提出的意见照单全收,有不好的地方慢慢改正。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白,大家只吐槽山东喝酒的规矩太多,却从来没有吐槽山东人的品质,对山东人的品质德行,向来是好评如潮,口碑一直名列前茅,从来没有崩过。这说明,山东人的基本盘是好的,不是山东人不行,而是山东人在酒桌上的方式需要改观。
我看到一种说法,说山东如果没有这么讲究的酒局,没有这么多的人情世故,把心思都用在做事上,绝对不在杭州之下,这种观点可能过于武断,但也不无道理。勤劳、朴实、忠诚、能干,这些品质构成了山东人的基本盘。
实际上,山东这些年的酒风一直都在改变。不管是公务商处的高端局,还是民间人情往来的小酒桌,和往年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风气也在渐渐变好。
在我的少年记忆中,那时的酒局才是生猛可怕的。儿时的春节记忆,除了穿新衣吃好饭收压岁钱之外,最让我刻骨的就是吃请。在我们鲁东老家,每到正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请,男人天天都奔波在吃请的流水席上,而且一天三顿,连早上都要喝酒,有些交际广的人,一顿酒甚至还要串几个户。
家乡的吃请,我曾总结出三句话:忙死老婆,醉死男人,跑死孩子。女主人天天为准备下酒菜忙碌,孩子从早上开始,东家跑西家窜请人喝酒,晚了生怕被别人早早请了去,疲于应付的男人,顿顿泡在酒里,从早醉到晚。
而且,那时的女人是不上桌的。她们往往要在男人们醉倒一片之后,才撤下桌子,吃着已经掺洒了酒味的残羹凉饭。但现在,这种现象早已绝迹。不管是下饭店,还是在家招待,做饭时男女齐上阵,吃饭时大人孩子同桌,其乐融融。
相信,今天酒桌上的一些糟粕,也会随着时光慢慢消散。
酒桌上若局里局气,此风若盛行,自然会外延到酒桌以外,影响到方方面面,所以有事没事就喜欢组个局,找人办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组局。时间久了,被酒局驯化的人,也慢慢有了各种奇葩的规矩,当大家都慢慢陷入酒局困境之中,犹如身入酱缸一般难以脱身。
不过,从十几年开始,这种现象就有了很大的改观,除了亲戚朋友之间,无关的酒局已经很少,人们也充分认识到,与其让肚子受罪,让全家人跟着忙活,不如让毫无意义的酒局消失。
风气非一日之功,靠一时一人去改变非常之难。所以急没用,吐槽也没用,这事儿不是一时之功,需要慢慢去改变,请给山东一些时间。
如果不再为鱼头朝哪纠结,不再喜欢在酒桌上解决问题,把心真正放在干事创业上时,那山东绝对老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