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好啊,我是老刘。二十年品酒经验让我看遍市面上的酒,但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不是什么新品酒评,而是那些有意思的古人喝酒故事。

说起古人喝酒,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或者水浒里武松“三碗不过岗”。

作为一个混迹酒圈多年的老酒鬼,每次看到这些描述,我都忍不住想笑。

古人喝酒可比我们会玩多了,而且那些酒,跟现在的可大不一样。

【古代酒的真相】

先说说古代那酒是啥样。通过对古籍的考证和现代考古发现,咱们古人最早喝的是“浊酒”。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原始的发酵酒,因为工艺落后,酿出来的酒里混着各种杂质,看起来浑浊不堪。


最有意思的是,这种酒的酒精度数低得可怜,也就3-4度左右,跟现在的米酒差不多。怪不得古人能“饮酒三百杯”,这度数,喝再多也就是撑得慌,醉是不可能醉的。

到了唐朝,酿酒技术才有了重大突破。蒸馏技术的引入,让咱们的祖先终于能喝上度数稍高的酒了。但比起现在动辄五六十度的白酒,那时候的酒依然算得上是“温柔”的。


【古人的酒桌文化】

古人玩酒令可是有讲究的。据《中国酒令大观》统计,光是酒令就有726种之多!而且这些酒令,不是现在那种简单的划拳、对口令,而是玩出了文化范儿。


比如最有名的“流觞曲水”:在弯弯曲曲的水渠里放个酒杯,顺着水流漂,杯子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这游戏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酒精俄罗斯轮盘”,既有趣又雅致。

再比如“飞花令”:要求大家说含有特定字的诗句,比如以“月”字为令,输的人就得喝酒。这算是古代文化人的最爱了,既能显摆学问又能找理由小酌。


还有“投壶”:往特制的壶里投箭,投中了别人喝,没中自己喝。这项“运动”在古代可是正经的礼仪活动,甚至还专门有投壶的比赛。

【古代的下酒菜】


说到下酒菜,那也是讲究得很。别以为就是现在的花生毛豆,古人的下酒菜也是有层次的:

最普及的是豆类食品,便宜又解酒,而且容易储存。各种腌制的酱菜也是常见下酒菜,开胃又下酒。


有钱人家还能整点海鲜、肉类。不过在古代,牛肉可是稀罕物,《水浒传》里动不动就是“牛肉下酒”,这已经算是很奢侈的待遇了。

【古今对比】


说到底,古人这些饮酒方式比现在有意思多了。既不会因为酒精度数太高容易醉,又能借着喝酒玩点有意思的游戏,还能装装文化人。

现在的酒桌文化,要么是简单粗暴的劝酒,要么是为了谈生意应酬。反而失去了古人那种把喝酒当作一种雅致娱乐的意境。

你看,人家王羲之在曲水流觞的时候,还能写出《兰亭集序》这样的传世佳作。现在的人喝完酒能写出啥?估计就是朋友圈里的胡言乱语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适量饮酒才是正道。咱喝酒重要的是那个氛围,那个过程,而不是非得把自己整醉。

老铁们,你们觉得古人这些喝酒方式哪个最有意思?欢迎在评论区里聊聊。有机会咱们也可以试试这些古代的喝法,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送大家一句:杯莫停、最忌独饮。一个人喝闷酒多没意思,找三五好友,把酒言欢,才是正经事儿!

【温馨提示:饮酒有度,快乐无边。未成年人请勿饮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