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俄军或者乌军占领一处地方后,都会习惯性的插旗宣示胜利。
一般来说占领一个村庄,插一面旗子意思下也就行了;如果是比较大的城镇,因为参战部队比较多的缘故,所以会有多面旗帜。
而在最近的一个村级战例中,成功占领的俄军却一口气插了几十面旗子,单从插旗的“壮观”程度来说,这恐怕是最夸张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俄军把红军城给占了呢!
这次俄军占领的村庄叫比洛戈里夫卡,相信大家对这个地名是不陌生的,而参与进攻并插旗嘚瑟的为俄军第3集团军第7摩步旅——原来的卢甘斯克武装正规化后的番号。
那么为啥第7摩步旅这么嘚瑟,非得搞几十面旗子呢?下面就简单谈谈这里面背后的故事。
比洛戈里夫卡这个地方,绝对可以算是俄乌战争中双方打得最惨的地方之一(尤其对俄军而言),可以说是传奇“耐打王”。
早在2022年5月的北顿战役时,俄军在河流北面的部队就试图强渡攻入比村,并切断北顿双子城乌军的后路。
结果在渡河点遭到乌军炮火急袭,损伤了几十台装甲车辆。
在后来北顿双子城的乌军撤退时,比洛戈里夫卡又是掩护和必经地,俄军是“礼送”乌军溜掉后才将其尾随占领。
但占领这个村子后,俄军就止步不前转入休整了。
如果卢甘斯克军在休整期间能够加固防备,这种要地易手的可能性很小;但偏偏卢军比较大意,结果在2022年秋季的乌军反攻中,这里又被乌军夺了回来(其实这边甚至不是乌军规划中的反攻方向,只是塞弗尔斯克乌军的自发行动,结果一打就拿下了)。
比洛戈里夫卡这个村子,战前人口有1000人左右,北边是北顿河和高地、森林,南边又是白垩采石场,东南方还有过滤站。
乌军重新将其夺回后,立即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加强守备,直接对几公里外的利西昌斯克构成威胁。
在这种状况下,卢甘斯克第2军的主力就被粘在这一方向,跟以塞弗尔斯克为大本营的几个乌军老牌旅展开了长期对战。
最开始的卢军很难说没有“养寇自重”的打算,因为乌军来的旅队大都是战损比较大的单位,早就休整的卢军主力不至于连个把村子都打不回来。
可如果轻易就打回来了,卢军必然会外调到卢甘斯克州境外作战,那与其如此还不如在自己眼皮下留个打卡地,天天在这上班多爽。
但是乌军可没跟你玩儿虚的,到这几个老牌旅逐渐恢复后,卢军打卡的代价就越来越大。
到俄军转入进攻作战时期,各个方向都在攻城略地时,这个方向已经由卢甘斯克第2军升格为俄军第3集团军的主力部队,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打不动了。
尽管后来经常传出俄军已经占领比洛戈里夫卡的消息,但事后均证明是假消息或者俄军根本无法立足,实际形成的状态就是两军各占一部分,乌军却控制着周边高地。
俄军每一次的攻击都得付出极大代价,乃至后来为了向上面交代,直接谎报战果。
最终谎报的战果败露后,第3集团军连带南部集群指挥官都被处理,塞弗尔斯克方向的俄军成为全线最差的单位。
如今经过大力整顿后,第3集团军第7摩步旅终于占领了比洛戈里夫卡村。
那么这样的战果就带有洗刷耻辱的意味,尤其之前是虚空插旗、无人机插旗,现在则是步兵进去,在几十个点位插了几十面旗子。
不能不说,这显然是带有浓厚背景因素的。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向的作战原本以为不太好打,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似乎进展还挺顺利,只不过南边白垩采石场尚需进一步清理。
俄军经过整顿后的表现倒是不难理解,现在的问题是对面的几个乌军老牌旅出了啥问题?为何阵地丢了不说,还允许俄军搞几十面旗这种操作存在?
如果这几个旅由于长期的补给不善真的战力削弱至此,那后续对乌军而言恐怕就不太有利了。因此,这个方向也得看看后续乌军的反应如何,会不会再集中力量打回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乌战争三周年之际,俄军加强了对卢甘斯克最后不到1%乌军控制区的进攻速度。
除了在比洛戈里夫卡方向的进展外,红利曼方向的俄军还渡过热列别齐河,占领了新柳比夫卡村(战前人口100余人)。
这就使得乌军控制下的卢甘斯克领土上,只剩下了两个村子还在自己手里。
其中一个是战前人口50余人的赫雷基夫卡村(也叫彼得罗夫斯科耶或佩特里夫西克);另外一个是多年前人口就只有几个人的特夫尔多赫利博夫,因为这个村子几乎是无人村了,所以经常被并入东边的新霍里夫卡(战前人口也不过30余人)。
俄军如果持续进攻的话,指望这两个小村子显然是很难挡得住的。
不过乌军控制下的卢甘斯克州地盘还有北顿河畔的谢列布良卡森林,这块林区的面积还有不小。
所以俄军虽然拔掉了比洛戈里夫卡这颗钉子,并加快了其他方向的进攻速度,但距离全部吃下卢甘斯克州还得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