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俄乌冲突三年来,在战场硝烟的背后,一场无形的认知战也在悄然展开。美西方与乌克兰联手,通过信息操控、舆论引导和心理战术,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对俄罗斯的负面印象,削弱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关乎战场上的胜负,更是一场关于真相、信任与意识形态的较量。也让我们看到:认知战——已成为现代冲突中不可忽视的新维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察者网特别推出“俄乌冲突中的认知战”系列文章,多角度解读这一新型作战方式,提供借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郭阳】

2025年2月24日,俄乌军事冲突三周年。三周年之际,硝烟未散的战场正上演着一场更隐蔽的战争——认知-叙事空间的“暗战”。这场由北约东扩引发的对抗,早已突破传统军事边界,化作改变世界格局的催化剂。

西方还把这场认知战争打出了组合拳:历史学家被动员起来改写斯拉夫文明史,沙皇双头鹰符号和“侵略基因”强行绑定;社交媒体上伪造的阵亡士兵遗书像病毒一样传播,在俄罗斯母亲们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东正教堂申遗变成地缘博弈筹码。更致命的是西方发明的“认知双标”——当欧洲开着俄罗斯天然气供暖时,却要求非洲国家与俄文化“割袍断义”。


在波罗的海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 路透社

可以说,这场由美西方发动的“认知闪电战”,真正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正在重塑世界认知版图。

一、西方认知作战与叙事争夺的核心逻辑:以价值观为武器

1.核心叙事框架:“民主自由“与“专制独裁“的二元对立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势力将其包装成一场“民主”“自由”“人权”与“专制”“独裁”对抗的价值观之战,试图简化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以“正义”的外衣误导国际舆论,为自身政治操弄和利益算计寻找借口。他们通过意识形态叙事,合理化对乌克兰的支持,掩盖其背后的深层动机。

(1)“民主对抗独裁”的定性:美国官方的意识形态叙事

美西方将乌克兰塑造成“为自由与民主抗争的小国”,而俄罗斯则被描绘为“践踏国际秩序的独裁国家”。拜登政府多次公开使用强烈的意识形态语言强化这种对立。2022年3月,拜登在国情咨文中称普京为“独裁者”和“战犯”,并将俄乌冲突定性为“民主国家抵抗独裁者的斗争”。同月,他在波兰的演讲中更是将冲突上升为“全球民主与独裁”之间的较量,呼吁民主国家团结一致对抗“独裁野心”。

“布恰事件”发生后,拜登进一步升级言辞,指责普京是“暴虐专制的代名词”,将事件定性为“独裁统治对自由的直接攻击”。这些煽动性的表态不仅强化了意识形态对抗,也将俄乌冲突外溢为全球阵营化对抗的象征。

(2)“防御民主”的话术:北约与欧盟的政策框架

2022年2月底,北约和欧盟28国推出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冻结俄央行资产、封锁能源贸易等,并迅速将对俄制裁和对乌援助上升到价值观层面,称其为“民主国家对抗威权主义的责任”。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就多次强调这种“民主对抗独裁”的叙事。

在援乌问题上,美西方将军事援助包装为“保卫民主”的正义行为。2022年3月,美国通过《乌克兰民主防卫租借法》,将军事支持纳入“保卫民主”的框架。布恰事件后,西方更是将援助解读为“维护人权与正义”的实践,以道德冲击力为其军事支持辩护,避免因火上浇油的行为遭受争议。

(3)“为自由而战”的乌克兰形象塑造

西方媒体通过塑造乌克兰的正面形象,强化其“民主堡垒”的角色。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成为这一叙事的重要“演员”。他频繁通过公开演讲和媒体露面,将乌克兰描绘为“自由与民主”的象征,被西方媒体称为当代“丘吉尔”。《时代》周刊更是将其评为“年度人物”,称其“象征民主的韧性”。


泽连斯基当选《时代》杂志2022年度风云人物

2022年12月,泽连斯基访问华盛顿,在美国国会演讲时表示:“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乌克兰的自由,也是为了全世界的自由。”随后,美国宣布捐赠价值18亿美元的军事设备。这种形象塑造不仅动员了西方公众支持乌克兰,也为持续援助提供了道德依据。

(4)价值观绑架:对中立国家的舆论施压

美西方利用其话语权优势,通过“民主”“独裁”的二元对立叙事,向中立国家施压,试图迫使它们选边站队。这种手段无视俄乌冲突背后的复杂因素,简单粗暴地贴标签、搞划分,对中立国家形成了明显的舆论压力。

中立国家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但美西方却利用意识形态绑架,试图将它们纳入自己的阵营,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多元性与和谐性。这种做法不仅干扰了中立国家独立自主地开展外交活动的能力,也不利于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

因此,美西方通过将俄乌冲突简单化为“民主对抗独裁”,试图掩盖其深层的政治动机。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在国际舆论场上制造分裂,也通过意识形态包装合理化其对乌克兰的支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而对中立国家的施压更是破坏了国际社会的正常外交秩序,阻碍了和平解决冲突的可能性。

2. 西方叙事争夺与认知作战的传播手段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通过社交媒体、文化产品和学术话语等多维传播手段,构建起以“民主对抗专制”“自由世界对抗侵略者”为核心的叙事框架,将这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包装为“现代版冷战”,以服务其地缘战略目标。

(1)社交媒体平台——叙事争夺的主战场

西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通过官方账号、意见领袖(KOL)和算法推荐等方式,传播偏向性叙事,影响公众对俄乌冲突的认知。这些平台本应秉持客观公正,却成为西方宣扬特定立场的工具。通过片面呈现事实甚至编造虚假信息,西方将冲突简单化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引导国际舆论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西方还通过封禁异见声音构建“信息铁幕”。欧盟率先封禁俄罗斯官方媒体Sputnik和RT电视台,美国主流社交平台紧随其后,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删除大量涉俄账号和内容,全面限制俄罗斯的发声渠道。同时,西方媒体即使存在虚假报道也未受同等审查。例如,推特对俄官方账号加警示标签并限流,但BBC、CNN等西方媒体却能正常传播。


此外,西方通过官方账号与KOL协同传播,强化单一叙事。2022年3月,白宫召集30位TikTok网红召开吹风会,要求他们按照官方口径传播乌克兰危机的“正确叙事”,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形式塑造乌克兰“抗俄英雄”形象,将泽连斯基打造成好莱坞式英雄,强化“大卫对抗歌利亚”的叙事模式。西方政要也与社交平台联动,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反俄内容,形成“信息轰炸”效应。

在传播过程中,西方还大量使用虚假信息和双标叙事。例如,《纽约时报》将乌克兰极右翼民兵组织“亚速营”美化为“最勇猛的战士”,却忽视其“新纳粹”背景。同时,移花接木的虚假叙事屡见不鲜,如一段“乌克兰父亲送别女儿躲避俄军”的视频,实际是顿巴斯民众撤离至俄罗斯的画面,却被用作反俄宣传。算法倾斜进一步助推偏向性内容,例如推特限流“我支持普京”标签,却将“支持乌克兰”推上热搜。

泽连斯基个人也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通过视频演讲、情感化描述和碎片化传播,强化其“国家英雄“”形象。他将战争框架化为“捍卫民主自由”的全球斗争,吸引西方公众关注的同时掩盖了冲突的复杂原因,如北约东扩和地缘竞争等。

(2)文化产品——将俄乌冲突包装成“现代版冷战”

作为重要的传媒方式,影音赛道也不可避免地牵涉其中。西方通过影视作品、纪录片和新闻报道,进一步强化“民主对抗专制”的叙事框架,将俄乌冲突包装为“现代版冷战”。

在纪录片和新闻报道中,乌克兰被塑造成“弱小的民主国家”,而俄罗斯被描绘为“军事巨人”,强化“大卫与歌利亚”的悲情英雄形象。例如,BBC和CNN拍摄了《基辅保卫战》《马里乌波尔围城》等专题纪录片,通过选择性镜头和情感化剪辑,将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简化为“善恶对立”,甚至使用移花接木的画面(如叙利亚战争中的儿童受伤片段),以增强对俄负面形象的渲染。


《基辅保卫战》纪录片截图

Netflix推出的纪录片《乌克兰:自由之战》(Ukraine: Fight for Freedom)则将俄乌冲突与冷战时期的“自由世界对抗苏联扩张”类比,强调北约东扩的“正当性”,并将俄罗斯塑造成“新苏联”的威胁。影片通过历史档案与当前冲突的交叉剪辑,例如穿插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镜头,暗示俄罗斯的“帝国野心”与苏联扩张一脉相承,强化“历史重演”的叙事。

学术成果与政治学话语方面,西方智库和学者也将俄乌冲突纳入“文明冲突论”框架,通过学术出版物和媒体评论重构历史叙事。一些学者淡化北约违背对俄安全承诺的事实,转而强调俄罗斯的“侵略性扩张”。如哈佛大学研究员发表的《俄罗斯与西方的文明断层》一文,将冲突归因于“东正教文明与西方自由民主的不可调和性”,呼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对立。

通过社交媒体、影视作品和学术话语的多维联动,西方成功将俄乌冲突塑造为一场“现代版冷战”,以服务其地缘战略目标。然而,这种叙事忽视了冲突背后的复杂历史与现实因素,加剧了对立与分裂。正如《亚洲时报》指出,西方通过“虚假信息风暴”掩盖自身在冲突中的角色,最终可能因“自我反噬”而陷入霸权衰落的困境。

二、抹黑俄罗斯文化与历史:削弱民族认同与国际影响力

1. 以叙事操弄歪曲俄罗斯历史文化的手段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通过历史叙述重塑、文化符号污名化等多种手段,试图削弱俄罗斯的文化认同与国际话语权,将俄罗斯塑造成“扩张主义”的代名词。这种“文化战”不仅服务于地缘政治目标,还旨在重塑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1)历史叙述的重塑

如前所述,西方通过操控历史叙事,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与“扩张主义”挂钩,试图削弱其国际文化认同。

系统性指控与标签化。2025年1月,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指责俄罗斯“伪造历史”为侵略辩护,称其试图抹杀乌克兰的文化和历史身份。西方舆论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与苏联时期的扩张政策相捆绑,暗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扩张基因”,并将其历史解释与“犯罪行为”直接关联,以此削弱俄罗斯的国际话语权。

构建“扩张叙事链”。西方评论常将俄罗斯的地缘诉求与蒙古金帐汗国、沙俄帝国的“扩张传统”挂钩,认为其“缓冲地带”战略是历史延续的必然结果。虽然部分学者批评这种简单类比,但西方媒体通过强化“俄罗斯威胁论”,将其塑造成“永恒的扩张者”,忽视了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双标叙事与历史符号武器化。西方批评俄罗斯的同时,却回避自身殖民历史,借“人权”“主权”之名塑造反俄叙事。甚至将俄乌冲突与“纳粹扩张”类比,却忽视乌克兰极右翼组织“亚速营”的新纳粹色彩。通过这种双标叙事,西方构建了“反俄正当性”。


美国解除向乌“亚速营”提供武器禁令华盛顿邮报

打压俄罗斯历史话语传播。欧盟封禁俄罗斯媒体Sputnik和RT电视台,YouTube删除涉俄频道,推特为俄官方账号贴上“政府附属媒体”标签,同时扶持“流亡俄罗斯独立媒体”,通过资金和流量倾斜推广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历史解读,削弱俄罗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通过官方决议、媒体操控和学术话语权垄断,西方将俄罗斯历史简化为“扩张主义”的连续体,为对俄制裁和军事干预提供“道德依据”,却暴露了其选择性正义的本质。

(2)文化符号的污名化

西方与乌克兰通过文学曲解、艺术剥离、语言清洗等手段,试图解构俄罗斯文化的整体性,削弱其文化认同。

文学经典的政治化重构。西方学者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曲解为“俄罗斯民族暴力倾向的心理投射”,并与俄军行动强行关联。乌克兰部分高校将陀氏作品移出课程,改为“乌克兰民族作家专题”,甚至将普希金的《致大海》标注为“黑海沿岸国家共同文化遗产”,模糊其俄罗斯属性。基辅更以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的雕像替代普希金雕像,通过物理空间改造重塑文化记忆。

音乐艺术的身份剥离。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成为首要目标,慕尼黑爱乐乐团在演奏《天鹅湖》时删除作曲家国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将《胡桃夹子》改编为“乌克兰民间童话版本”。西方音乐学界刻意强化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乌克兰裔”身份,弱化其与俄罗斯文化的关联。

语言教育的文化清洗。乌克兰立法禁止学校使用俄语教材,部分图书馆甚至焚毁俄语儿童读物。与此同时,俄军占领区则强制推行俄语教材,双方通过教育系统争夺文化解释权。乌克兰教科书将文学家果戈里定义为“乌克兰民族作家”,称其俄语创作是“帝俄文化压迫的产物”,割裂其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联系。


乌克兰南部城市尼古拉耶夫禁止在学校课程中使用俄语

动物符号的污名化。国际猫科动物联合会将“西伯利亚猫”更名为“欧亚森林猫”,删除其地理标识,被俄方指责为“文化剽窃”。西方环保组织则将俄罗斯北极科考活动与“破坏北极熊栖息地”挂钩,借生态保护议题批判俄罗斯的北极战略。

文化遗产的叙事争夺。乌克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基辅罗斯—乌克兰文明起源”申遗项目,试图切断俄罗斯对东斯拉夫文明正统性的宣称。俄方则以诺夫哥罗德考古发现反击,强调斯拉夫文化的延续性。同时,西方学者将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的马赛克艺术归类为“拜占庭复兴风格”,否定其作为俄罗斯传统建筑的独创性。

通过历史叙述重塑、文学曲解、艺术剥离、语言清洗和符号污名化等手段,西方与乌克兰试图解构俄罗斯文化的整体性,将其塑造成“扩张主义”的象征。这种“文化战”不仅服务于当前的地缘政治目标,更着眼于争夺文明解释权,试图通过重塑历史记忆削弱俄罗斯的国际文化认同。然而,这种叙事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暴露了西方选择性正义和文化霸权的本质。

2. 舆论攻击对俄罗斯国内社会的影响

俄乌冲突以来,西方与乌克兰通过舆论攻势试图削弱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并制造文化认同危机,以动摇其社会稳定和国家认同。这种攻势不仅涉及信息传播,还通过历史解构、民族挑动和文化孤立等手段,逐步侵蚀俄罗斯的文化自信。

(1)削弱国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西方与乌克兰利用多维舆论策略,试图在俄罗斯国内制造反战情绪,削弱民众对普京政府的信任。

放大反战声量。西方媒体与乌克兰情报机构引用俄罗斯国内民调数据,宣称“反战是主流民意”。2023年12月的一项民调显示,74%的俄罗斯民众希望立即停战,这一数据被广泛解读为“普京政权失去民心”。同时,西方通过传播俄军伤亡数据(如英国军方声称俄军伤亡超30万)和战争代价的叙述,刺激民众对战争持久化的不满。


俄罗斯民众对特别军事行动的支持程度

渲染动员与民生压力。普京签署扩军法令后,西方迅速将其解读为“战争泥潭”的标志。乌克兰通过社交平台传播俄军家属抗议、前线士兵艰苦条件等内容,利用短视频渲染“无意义的牺牲”,在俄罗斯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第聂伯河战役失利后,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画面被剪辑传播,加剧了民众的厌战情绪。

渗透本土信息渠道。乌克兰通过黑客攻击和虚假账号,在俄罗斯论坛和社交媒体中植入反战内容,如伪造“阵亡士兵遗书”,声称“为普京的野心送命”。尽管俄官方迅速删除相关内容,但短期内仍引发广泛讨论。此外,西方资助的独立媒体(如Meduza)持续报道俄军腐败、装备短缺等问题,激发公众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质疑,进一步瓦解民众的信任。

(2)制造俄罗斯内部的文化认同危机

西方与乌克兰通过解构历史叙事、挑动民族矛盾和塑造文化对立等手段,试图削弱俄罗斯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

解构历史叙事。乌克兰推动国际学界重新解读《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强调其“被迫签订”的性质,否认俄罗斯对乌克兰领土主张的历史合法性。西方智库则将俄多民族联邦制描述为“帝国遗产”,暗示其内部民族结构存在分裂隐患,以动摇俄罗斯以斯拉夫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认同。

激化民族矛盾。西方与乌克兰针对俄罗斯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去中心化自治”理念。例如,2024年鞑靼斯坦社交媒体上流传伪造的“强制征兵配额”文件,声称“鞑靼青年被故意派往前线充当炮灰”,尽管俄政府辟谣,但喀山仍爆发抗议。西方媒体还渲染车臣军队伤亡率较高,暗示政府通过“消耗少数民族”维持战争,进一步挑动民族对立。

批判核心文化价值。乌克兰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俄罗斯东正教堂移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指控其“象征扩张主义”。美国媒体则称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已异化为“战争动员工具”,试图割裂俄罗斯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削弱政府凝聚共识的能力。

塑造“文明孤岛”形象。西方利用国际组织边缘化俄罗斯文化话语权。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俄语定义为“冲突地区压迫性语言”,支持乌克兰在俄控区强推乌克兰语教育。欧盟暂停“俄罗斯文化年”项目,大英博物馆下架俄罗斯文物展览,试图强化“俄罗斯与文明世界对立”的认知。

尽管西方舆论攻势猛烈,但由于俄罗斯社会的文化韧性,整体效果有限。普京政府通过立法强化“历史真相保护法”,严惩“诋毁卫国战争”行为,同时加强海外俄语文化推广,并利用战争动员强化“斯拉夫兄弟情谊”叙事。

然而,长期制裁导致的文化资源匮乏,以及年轻群体对西方文化的亲近,仍为文化渗透提供了突破口。2025年初民调显示,18-30岁俄罗斯青年中,23%认为“俄罗斯文化过于封闭”,较战前上升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西方通过历史解构、民族挑动与文化孤立形成的综合效应,正在逐步侵蚀俄罗斯的文化自信,为长期意识形态对抗埋下伏笔。

3. 国际社会对俄罗斯文化认知的变化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与乌克兰通过解构俄罗斯历史、否定其文化价值等手段,掀起了一场意识形态战争。这场“文化围剿”不仅在地缘政治层面对俄罗斯形成压力,也通过国际话语权的操控,深刻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中立国家对俄罗斯文化的认知。

西方的文化打压策略通过学术、媒体等渠道,将俄罗斯历史与文化污名化,令一些国家对俄罗斯的“解放者”形象产生质疑。尤其是曾经历殖民的国家,容易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与殖民历史相提并论,削弱对其文化认同。例如,东南亚国家在引进俄罗斯文艺作品时日益谨慎,以避免卷入意识形态争议。这种叙事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文化=侵略工具”的刻板印象。

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对俄罗斯的文化认知呈现两极化。一方面,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基于反西方霸权立场,采取“去道德化”视角解读冲突。例如,印度外长直指西方制裁的双重标准,并以推动本币结算机制反击美元霸权,这种务实态度隐含对俄罗斯文化韧性的认可。另一方面,非洲部分国家受西方媒体影响,将俄罗斯视为“新殖民者”,如南非媒体引用西方智库观点,指责俄非合作是“资源掠夺”,削弱了俄罗斯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与巴西达成协定,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福克斯财经

然而,西方文化打压的双重标准也引发了部分中立国家的反思。比如,欧盟一边大量进口俄天然气,一边要求发展中国家切断与俄文化的联系,这种矛盾被印尼学者批评为“文化殖民的延续”。中东国家也因自身在文化主权问题上的遭遇(如法国“头巾禁令”),与俄罗斯形成隐性同盟。沙特、阿联酋等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反对将俄语定义为“压迫性语言”,正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反击。

面对文化围剿,俄罗斯积极展开文化外交,通过“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向拉美、中东等地推广俄语教育和传统艺术。例如,2024年莫斯科大剧院在阿根廷巡演时,将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解读为“反抗外部干涉的史诗”,迎合了当地反美情绪,赢得广泛共鸣。此外,俄罗斯还借助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平台,将文化叙事与“多极化”理念绑定。2024年金砖峰会上,普京提出建立“非西方文明数字图书馆”,直接回应西方对俄历史叙事的抹杀,获得巴西、埃及等国支持。

短期内,西方的文化打压加剧了国际认知的分裂,但长期来看可能催生两大趋势:一是第三世界国家在“去西方中心化”浪潮中,更倾向于多元文化共存理念,俄罗斯或因此被重塑为“反霸权文化代表”;二是西方文化霸权的滥用可能激发新兴国家的警惕,推动南南文化合作机制的形成。例如,印度与俄罗斯合拍的电影《恒河与伏尔加》,通过展现两大文明的对话,尝试构建非西方视角的历史叙事。

总之,俄乌冲突中的文化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全球意识形态秩序重构的催化剂。第三世界国家对俄罗斯文化的认知变迁,折射出对西方单极话语体系的反思与突围。未来,俄罗斯能否将军事冲突转化为文化影响力的增长,关键在于其是否能超越对抗叙事,打造普适性的文明对话框架。

三、中国的舆论环境与叙事渗透防范策略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凭借强大的舆论机器,以偏向性叙事主导国际舆论,将冲突定义为“民主对抗威权”,这不是基于是非曲直,而是服务于其利益诉求。这种“叙事渗透”手段也多次在涉台、涉疆、南海问题上针对中国,因此,这些操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警示:未来,西方可能复制类似伎俩对中国构建负面认知,妄图通过国际舆论孤立中国。

污名化中立立场。针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立场,西方将其曲解为“投机”甚至“不道德”,抹黑中国“援助俄罗斯”等谣言层出不穷。未来,这种逻辑可能被应用于台海、南海问题,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行动污名化为“破坏国际规则”,试图通过“价值观同盟”构建对话语围堵。

推广“代理人战争”逻辑。西方在俄乌冲突中将乌克兰打造成“民主防线”的象征,这种“代理人战争”模式可能被复制到台湾问题上。例如,美国通过军售与外交支持,将台海局势渲染为“自由秩序对抗威权扩张”的象征,试图国际化台湾问题,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削弱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西方操控包括联合国和北约在内的多边平台,边缘化非西方国家的声音,这种策略可能被用于全球治理场景。中国在“一带一路”“金砖合作”等领域的倡议则可能被污名化为“新殖民主义”或“威权扩张”,从而削弱中国在气候、贸易等国际议题上的话语权。

分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西方通过“民主vs威权”的二元叙事,试图离间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合作。例如,他们可能以“债务陷阱”“资源掠夺”等借口,污蔑中国在非洲、拉美的经贸关系,迫使这些国家选边站队,阻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深层次合作。

意识形态化经济与技术议题。在俄乌冲突中,西方将能源、供应链等问题高度政治化。例如,美国推动欧洲切断对俄能源依赖。未来,类似的逻辑可能在中美技术竞争中上演,通过炒作中国在AI、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威权技术威胁”,推动盟友组建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联盟。

这一连串“叙事操控”警示中国需强化叙事自主权,通过深化与全球南方的南南合作、借助多边平台设置议题,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只有主动塑造自身国际形象,中国才能在复杂的舆论战中稳住国际影响力与战略主动权。


参加中非峰会的国家的国旗,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法新社

俄乌冲突的经验教训清晰表明,被动回应只会陷入“解释陷阱“。中国必须以主动塑造故事的方式,通过文化软实力、议程设置、发展合作等手段,赋予全球更多选择,铸造兼具包容性与现实利益的中国叙事。从“中国故事“到“世界话语“的跨越,中国需要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全球“叙事战场“的规则边界。

俄乌冲突暴露了西方通过“话语霸权”塑造单一叙事的惯用手法,也展现出发展中国家对这一体系的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需要依托“一带一路”及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多元包容的全球叙事,打破西方认知垄断。这不仅能抵御西方的舆论渗透,也为重塑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机遇。

结语:新时代国际叙事争夺中的中国角色

三年的俄乌军事冲突不仅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还揭示了西方“话语霸权”的深层运作逻辑。美西方与乌克兰将这场冲突塑造成“民主自由”对抗“专制独裁”的价值观之战,通过选择性叙事、议题设置、道德标签化、认知战等手段掌控舆论方向,将复杂的地缘矛盾简化为“善恶之争”。他们刻意“去历史化”,掩盖北约东扩和大国博弈等深层原因,通过渲染“俄罗斯威胁”强化对欧洲的控制,同时获益于军火贸易和能源出口,形成“战争经济”链条。

尽管这种叙事表面上强化了西方阵营的“凝聚力”,却也暴露了其长期以来的双重标准,扰乱了国际对俄乌冲突的正确认知,加剧了舆论场中的偏见,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中国造成不良影响。但这些操作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多极化格局的加速形成。

在此背景下,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阵营对抗,既坚持主权原则,又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对西方“话语霸权”,需主动出击,借助多元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和平发展理念和全球贡献,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同时,通过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构筑起坚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防线,共同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为应对长期舆论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