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恰逢周末,我们依着导航的指引,自东而西沿着县道公路风尘仆仆,一路欢声笑语自驾而游……当汽车顺路北折,进入泰陵路时,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就映入眼帘,我兴奋了起来,右脚踩了一把油门,汽车此刻如一只发现猎物的金钱豹,向前急奔追了上去,而此时的远山似乎通了灵性,它成一只巨大的怪兽,张牙舞爪,俯视并咆哮向我们扑面而来。高山仰止,这山的巍峨,近距离观察,总会给人一种强烈地压迫感!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处的唐玄宗泰陵,该陵位于五龙山余脉的金粟山南麓,依山为陵,坐北面南,在山腹中建造墓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长眠之地,它是关中唐十八陵最东边的一座。



我们不久便来到了金粟山脚之下,将车泊在的停车区,踏上了泰陵神道,开启了徒步攀山访陵之行,神道两侧包括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共36具。真是神态各异,妙趣横生,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其中,翼马体态矫健,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剽悍,展现出中唐时期石刻艺术的独特风格。神道石人首次以左文右武配置,开中唐神道石刻配置之先河。此情此景,气氛顿觉庄严肃穆了起来。据历史记载: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亲赴先祖帝陵拜谒,行至金粟山时,见此山有龙盘凤翥之势,又靠近祖先陵寝,便决定将此地作为自己的陵址。

宝应元年四月初五,李隆基在病中抑郁而终,享年 78 岁。经过 13 个月的营造,于广德元年三月十八日葬入泰陵。唐末五代时期,温韬担任耀州节度使,关中十八陵除乾陵外均遭其盗掘,泰陵也未能幸免。大量随葬品被盗掘一空,李隆基的遗骸也受到牵连。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虽下旨修复保护,但泰陵的辉煌已不复从前……如今的泰陵以一种的苍凉悲壮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曾经的辉煌故事。它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移步换景,顺着山路,迤逦前行,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已登上了海金粟山峰顶,眼前怪石嶙峋,景 色迥异,别有洞天,大山祼露着它得的上半身,向造访者秀着强健有力的肌肉与筋骨,我们以征服者的姿态,踩着大山的脊梁,山风迎面吹来,寒气凛凛,极目四望,真是赏心悦目,豪气壮天;于是童心所驱,不由仰天长啸,大声呼喊,草木振动,山川呼应,乐哉悠哉!

回眸历史,思绪万千,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里的讲的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来,遥想当年唐玄宗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一群戏子在梨园里唱曲学唱,丝竹悦耳,梨花含情。“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此时的杨玉环正值芳华妙龄,她与唐明皇畅游梨园花海,练曲排舞,清晨雨露打湿了薄衣娇颜,醉了似水流年。

一对神仙伴侣的日子过的是何等的逍遥自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据传,当年唐明皇为的稳军心,保信他的大唐江山,只能忍痛割爱,三尺白凌赐死杨贵妃,就是在马嵬坡驿站路旁一棵歪脖老梨树下进行的,从此香消玉损,阴阳两隔!此时的杨玉环芳龄三八,风韵正佳,结果以紫茵包裹犹带余温未寒的尸身,草草掩埋马嵬坡附近黄土之下,真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今面对着李隆基与元献皇后杨氏的合葬陵寝,想起诗的结尾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少了爱妃玉环的长相依,若君王地下有知的话,会不会倍感寂寥呢?九五之尊的君王都有未了之愿,含恨九泉,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冬日的暖阳普照着山川大地,同时也把压抑在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尽,将快乐洒在我们的脸庞上……幸福是什么?其实陪伴就是一种幸福,约三五个知已,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短途自驾旅行,或吃一顿简单实惠且其乐融融的晚餐。幸福如此简单,何必舍近求远,去追求哪些虚无飘缈遥不可及的东西呢?

快乐的时光如流水般从指缝间、在脚踝下静静流淌着,消逝着,真可谓是来也勿勿,去也勿勿,我们的唐泰陵之游随着太阳西坠而踏上的归途!

作者简介:姚李军,陕西省澄城县韦庄镇业善村人。中共党员,澄城作协诗协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