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都描绘过他们对于“中国梦”的想象和理解。但是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和崛起,这些梦想才一点点变成现实。在本周《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和吴新文教授就此展开演讲和讨论。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东方杂志》曾登“中国梦”征文。当时因为都是纸面媒体,受众在那时候也算比较大了,收到了几百个回复,这一数字从现在看就很小了,但是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为主。在这其中,大致上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往前看得很远,希望中国一切都变得很好。还有是这些文人作家,例如巴金。他说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没法梦想。周边是饥饿、寒冷、哭声,我就希望我们以后不再是奴隶,然后就希望能够每个中国人自己的双手能够养活自己。他要求提得很低。

张维为表示,这些东西现在想想是蛮有感触的,我们从一个那么低的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走过来,所以真的是要好好珍惜。中国人讲历史就是我们的宗教,哪怕这个近代史,一部辛酸泪,但是看了之后使我们能够振作起来。

编辑: 刘清扬

责编: 傅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