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台湾民意机构的会议冲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朝野对峙、暴力冲突、破坏公物似乎成了议会常态。随着25日新会期即将开议,外界普遍担心这一幕会再次上演,民进党与国民党间的激烈争斗恐怕还将继续引发公物毁损。国民党民代罗智强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法提案,修订《民代行为法》,这一举措旨在让议员对自身暴力行为负责,尤其是对于公共财物的破坏要承担起赔偿责任。此提案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议会暴力行为是否能因此得到遏制?民进党是否会真正反思并改变过去的暴力行径?
罗智强指出,民进党在过去多个会期中屡次与台民意机构的门窗、麦克风等设备“有仇”,经常采用暴力手段破坏公共设备,导致了台民意机构公物大量毁损,维修费用累计高达57万余元新台币。尤其在2024年,朝野的多次冲突让原本就脆弱的议会秩序更是雪上加霜。这些暴力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财物,也严重拖延了议事进程,损害了民众的利益。罗智强在提案中强调,希望通过修订《民代行为法》,让民代在破坏公物时负起相应责任,避免公款被浪费在无意义的暴力冲突上,确保民意机构能够更加文明高效地运行。
罗智强的提案中明确指出,公物的损毁应当由破坏者负担赔偿责任,特别是台民意机构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这些公物的损毁意味着民众的血汗钱被浪费。通过立法约束民代的行为,让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议会暴力冲突猖獗的局面。罗智强的立场显然十分坚定:暴力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加剧社会对政治的不信任,更无助于台湾的长期发展。希望通过修法促使民进党反思自己的暴力行为,摒弃“麦克风杀手”“开门贼”等恶劣行径,恢复议会的正常秩序。
提到“麦克风杀手”和“开门贼”,这两起事件成为民进党议员暴力行为的象征。去年11月,在台民意机构审议“财划法”部分条文时,民进党民代吴秉叡因与国民党爆发激烈口角,暴怒之下走到主席台前,强行抢夺召委陈玉珍的麦克风并摔毁,甚至误伤同党民代吴思瑶。吴秉叡的暴力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并成为“麦克风杀手”的代名词,这不仅破坏了议会秩序,更让民众对台湾政坛的暴力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而“台民意机构开门贼”黄捷的事件更是让台湾政治走向荒诞。去年7月,台民意机构审理“选罢法”时,议事人员表示7点开门,但民进党民代黄捷却在凌晨4点56分带人强行开锁侵入办公室。此举不仅突破了议会的正常秩序,更引发了国民党民代徐巧芯的强烈反应,称黄捷为“黄贼”,这一事件再度把民进党议员的暴力与无理行径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些事件虽然看似个别,但却暴露了台湾民意机构的潜在问题。每一次暴力冲突、每一次公物毁损背后,都代表着政治文化的倒退。台湾民众对这种暴力行径已经感到厌倦,他们渴望看到一个更加文明、有序的政治环境。然而,民进党似乎并未从这些冲突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反而在某些情况下,暴力行为似乎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用以逼迫对手妥协或是拖延议程。如此“无序”的政治文化,不仅让议会变得不堪重负,更让民众对政治的信任度持续下滑。
罗智强的提案无疑为台湾的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改进的方向,通过修法约束民代的行为,让议会恢复应有的秩序与文明。这一提案不仅是对民进党暴力行为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台湾民众的一种责任担当。公物是纳税人的资产,民代作为公众代表,理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肆意破坏、挥霍资源。罗智强的提案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将决定台湾政治是否能够从暴力中走向更加理性、务实的时代。
当前,台湾的政治生态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朝野冲突与暴力行为不仅消耗了台湾宝贵的政治资源,更让民众对政治产生了深深的失望。民进党是否能够真正正视这一问题,抛弃过去的暴力文化,转而拥抱理性与文明,是未来台湾政治能否恢复活力的关键。台湾民众期待看到的是一个高效、有序、能够为民众利益着想的政治体系,而非一场场毫无意义的冲突与暴力。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政治改革,以及党派内部的自我约束,台湾的政治才能从当前的恶性循环中脱离出来,进入更加成熟和理性的轨道。
然而,修法能否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民进党是否真正愿意接受这一“文明”的呼声。台湾的政治文化正处于十字路口,暴力与冲突究竟是继续成为顽疾,还是迎来转型的契机,尚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