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正是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大家可听过一句俗语“坟上土堆生万物,先富后贫儿孙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距离今年的清明节,已经不远了,我们不妨提前来了解一下,这个坟上土堆生万物的真正含义,看看是否和大家想象的是一样的呢?



坟土,意思就是坟上的土,或者是坟周边的土,正所谓“土者。万物之母也”。古人将坟茔视为阴阳交界的纽带,坟头一抔黄土,既是逝者的归宿,也是生命循环的象征。在清明节的时候,扫墓的时候都有“添土”的一个习俗,而且早在《周礼·春官》当中就有提到:“以墓为家,封土为坟”,古人认为坟土象征家族根基,土堆厚实则家运昌隆。



坟上土堆生万物,先富后贫儿孙误

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就是坟上的土堆,什么植物都会生长,而坟土堆,也象征着家族的一个兴旺,正常来讲,坟土堆应该是比较干净的,也就是说,上面一般不会给长出很多的杂草,如果有的话,也要及时的清理掉,这个也是清明扫墓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如果说家里的坟土,有很多的杂草,甚至已经出现了各种洞,亦或者是树都长在里面了,也就是什么作物都有,杂乱不堪,那么即使你先富有,往后家里也会贫穷,会耽误儿孙的一个发展。

在农村当中,孝字当先,家里的坟没有清扫,或者是清明节,也没看到人去祭祀,就像是孤坟一样,那么家族就难以维系,也就是说,你的后代子孙,连祭祀都会找不到地方,这样的家族,是很难一直富下去的,现在富只是用了儿孙的福荫。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列坐尽醉,有歌哭者”,若坟头荒草丛生,则需立即清理,否则“草木侵棺,子孙不兴”。

在清代的时候,顾炎武也讲过这样的事情,他在《日知录》中直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古代世家大族常将祭田收入用于修葺祖坟,若后代疏于祭祀,则被视为“忘本”,家族衰落往往由此开始。所以这句俗语,很多的是提醒我们,做人一定不能忘本,否则家族很难一直兴旺下去。

清明扫墓有啥讲究?要注意啥?

1、祭祀的时候,忌踩踏他坟

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不管是自己家里的,还是别人家里的,都不要去乱踩,清代《清嘉录》也有记载,扫墓时若误踏他人坟头,需焚香致歉,否则“阴气缠身”。这里也充分的告诉我们,死者为大,万不可冒犯。



2、祭祀供品要寓意好

在上坟祭祀的时候,一定需要注意,要用一些寓意比较好的水果,还有菜肴,比如说梨子还有瓜之类的,这种就不要拿去祭祀了,此外,还需要备上三杯酒,象征“天地人”三才和谐。



3、 添土不能乱添

宋代《梦粱录》中描述清明“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添土时需用铁锹从坟周取土,忌用外土,寓意“血脉相连”。如果这个时候用外土的话,就代表着,内心不够虔诚。



4、扫墓时间不能太晚

清明扫墓的时间通常选择在清明节前后十天,但以清明节当天最为重要。古人认为,清明是阳气上升、阴气消散的时节,此时祭祖最能表达对先人的敬意。

坟头的土堆不仅是先人安息之所,更象征着家族的根基。土堆稳固,家族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如果坟上杂草丛生,后代子孙不重视祭祖,不修坟、不扫墓,家族的气运就会逐渐衰败,甚至从富裕走向贫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这是在提醒后人,要铭记祖先的恩德,做人切勿忘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