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到安新县调研白洋淀芦苇平衡收割情况。张国华来到白洋淀木栈道,实地察看芦苇平衡收割、生态保护等情况,详细听取有关汇报并研究调度下一步工作。
雄安坐拥“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具有天然生态优势。从一开始谋划新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在雄安会展中心雄安厅,了解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及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等工作进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地处雄安腹地的白洋淀有芦苇约12万亩。到了初冬时节,金色芦苇迎风摇曳,这是白洋淀的鲜明特色。“一淀芦苇一淀金”,过去,居民打苇织席、造纸、编篓,这是当地最普遍的生产方式。
白洋淀芦苇收割时间在芦苇开始枯黄的10月至来年的4月芦苇开始萌芽阶段进行。随着时代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淀区居民已很少自发收割芦苇。
但芦苇是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对湖泊水质有净化作用,如果管理不好,比如不能按时收割,会造成芦苇退化,净化功能减弱,部分芦苇残体倒伏在水中腐烂,会影响白洋淀水质。
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如何解决芦苇收割问题,曾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雄安新区管委会在2017年9月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白洋淀芦苇综合利用解决方案,建立芦苇收割、管护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
随后,雄安新区对白洋淀芦苇实行“平衡收割”,每年收割一部分芦苇,其余部分留作鸟类栖息地,有效保护淀区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白洋淀淀区芦苇平衡收割开创了历史先例,水生态修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2023年底,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消息称,白洋淀生态环境和淀区水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1988年白洋淀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白洋淀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风采得以再现。
张国华在这次调研中说,要坚持系统观念,把芦苇平衡收割与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护淀区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白洋淀生态景观,塑造优美滨水岸线,展现华北水乡独特韵味。
收割以后,如何利用?
张国华在调研中指出,要紧密结合雄安新区工作实际,科学高效开展芦苇平衡收割,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健全完善芦苇收割、管护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安全效益。
过去的织席、编篓市场需求已经大大萎缩。目前,根据市场需求,白洋淀芦苇可被加工成餐盘、茶具、包装盒、建筑板材等多种产品,多家芦苇综合加工企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芦苇制品。
另外,雄安新区开发了以芦苇食用菌栽培为基础的循环利用模式,还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和高新企业对接,建立芦苇产业研发基地,加强芦苇综合利用。
芦苇画也成为白洋淀的一张文化名片。2009年,白洋淀芦苇画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4年5月,白洋淀芦苇画《万里长城》亮相2024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芦苇画从地域文化到走向世界,拉动了当地就业和居民收入。
此外,白洋淀的芦苇丛还与文旅产业密切融合。张国华说,要统筹做好文旅体工作,保护传承白洋淀水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脉系,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点,改造提升“荷花淀派”文学馆,积极发展白洋淀水上运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正在华北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