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店是夜色美食汇聚地,但凡是吃货,必然对火锅念念不忘。像在武汉武昌区中华路3号红巷游船码头附近,就有一家特色的码头老火锅店,它的规模不大,胜在装饰与环境,主打复古风格。店铺里不但有供销社样式的收银台,还有江边各个码头门面的就餐区,搭配大口锅底,丰富的食材,吃住了儿时的经典味道。
从武昌区临江大道过去,走到标志性的红巷码头,远远就能看到码头老火锅的招牌,竖式版式,霓虹灯闪烁,很有几分近代大武汉的风貌。因为是江边位置,实际上以江堤方向的商铺并不多,且行道树遮掩的较多,本地人很好寻觅位置,跟着感觉走也不会错。外地人的话,打听着码头,也能歪打正着,毕竟周边的布局并不复杂,主要是,对于吃东西的地方,往往更容易记住方位。
进到码头老火锅店里,看到的全是复古风的装饰。室内面积大,布局较为宽松,首先关注的是收银台,那是一处面积不大的分区,亮点是装饰样式,设计成了供销社的样子。内部有一块凹凸的空间,摆放了一个回字形的柜子,刷成了灰色油漆,隔断小而密集,每个隔断上都放了商品。中间位置贴了铭牌,大约放了四五件商品,凑在一起,顾客选了一件走,收银员拿走,再补充一件。前面台子上,放了一台老式黑白电视,点缀着摆了计算器、烟灰缸,还有打火机,算是必备的小玩意。
沿着收银台走进去,到了里面的就餐区。就餐区设计更加有意思,室内层高简单组合,拼接出了几个门头,标注了汉阳门、江汉门等,大字报式的眉头,贴了几句生产标语,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常见的口号。口号本身是标志,印刷口号的样式,大红旗加斑驳的石灰背景墙,如此重叠,一下子完美呈现了那个年代的场景滤镜。想着也有白头巾,也有粗制的涤纶外衣,简单的北京布鞋,如果再来一沓粮票,那更有沉浸感。
到码头老火锅里,自然是吃火锅的。跟着服务员指引,落座后,室内其他人吃火锅的状态没有变化,他们继续沉浸在美食里。而在小编的视角里,座位的桌椅,高桌子和矮板凳,条凳的样子多年未见,连桌子边的窗户也是老旧样式,木质框架,贴了报纸的玻璃,上面似乎还有蜘蛛网的痕迹。服务员推着餐车过来,上面有各式配菜,再有一个人专门端着锅底来,一个很大号的紫砂锅,酸甜口的锅底,高汤很白,漂着红枣枸杞。
锅底上来,煮了一会儿,沸腾之后就能下食材了。先吃大荤菜,比如鱼片、牛肉、羊肉卷等,摆在盘子边,公筷加进去,涮几下再夹出来,沾着酱料吃。码头老火锅的鱼片切得很薄,是财鱼,有小刺,涮几下挑走小刺,鱼肉一下子浸润得很红,是麻辣的红油,掩住了鱼肉的鲜美。再吃鱼片,改为清淡的酱料,吃着带了甜味,不错不错。
酸甜口的锅底,继续加配菜,吃着十分爽口。比如说茼蒿,湖北人的最爱,鲜绿鲜绿的,颜色纯正,吃着清香,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但确实爽口。再加菠菜,需要好好烫一下,颜色也很鲜绿,吃着很嫩。还有苦菊,鲜绿色的,这个稍微烫一下,带着一些草香。至于生菜,纯粹是走一下锅底,加一点蘸料,脆脆的口感,像吃零食。
坐在码头老火锅里,吃着熟悉的菜肴,酸甜口的锅底,煮的时间长了,酸味明显,更加适口。隔着窗户,看到外面街上的行人,断断续续,就着复古的招牌,一下子觉得城市的变化,有时候充满惯性,是跟着某个大方向向前跑动,不知道会走到哪里,一定会越来越好。(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