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成绩斐然。中汽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销在2024年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与此同时,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多月超过50%。



然而,伴随销量增长的,是消费者投诉量的也在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1月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占整体汽车投诉的35%以上。目前,电池故障、智能系统缺陷、售后成本高企、销售欺诈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四大痛点”。此外,车机系统升级问题、智驾问题等,也是用户投诉的重点。

在销售领域,问题更多集中在承诺不履行、车辆信息欺诈、费用纠纷等方面。不少用户反映厂商未按时交车,引发定金/订金纠纷,以及价格变动“背刺”老车主等问题。以上,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硬件维修成本过高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硬件,其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数据显示,今年1月,电池问题在新能源车投诉中占比高达42%,成为消费者最集中的痛点。具体表现为:行驶中突发动力中断、充电过程中热失控以及续航性能显著缩水等问题频发。



随着首批搭载新能源电池的车型进入性能衰退周期(普遍为6-8年),电池容量保持率跌破70%的车辆占比已达23%。行业预测,2026年将迎来首批大规模电池更换需求,涉及超1950万辆超保车辆。

数据显示,电池包更换费用普遍为车价的50%-100%。典型案例中,某品牌60度电池包采购价6万元,维修报价却高达12万元;更有车主因事故更换电池花费19.9万元,而该车二手车市场价仅17万-23万元。

此外,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维修需专用设备和技术,但第三方机构数量不足,导致维修周期长、费用高。这种“维修贵、置换贬值”的双重困境,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焦虑。

应用软件频遭投诉

车机系统升级、智驾软件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如今也变得十分常见。智能软件的广泛应用虽为用户带来便利,但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先机,在技术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便将新技术应用于量产车型,导致实际使用中问题频发。



目前,这些问题包括车机系统卡顿与升级延迟、系统升级后频繁死机、功能异常等。更有部分车企通过远程“锁电”限制电池性能,导致续航缩水、动力下降,严重影响使用甚至威胁驾驶安全。

2025年1月,某品牌新能源车因车机系统长期不更新,投诉量单月暴涨22.7倍;某品牌新能源车的车机系统在升级后,部分功能出现异常。例如,蓝牙连接不稳定,手机与车机频繁断开;语音助手识别错误率大幅上升,无法准确执行指令;部分第三方应用无法正常使用;某品牌新能源车的车机系统被曝存在数据隐私漏洞,车主个人信息(如行驶轨迹、通话记录等)被未经授权上传至云端,甚至被第三方机构滥用。

老车主遭遇“背刺”

如今,车主投诉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更多集中在售后服务方面。例如,不少车主反映购车后不久,车企便大幅降价,存在“背刺”老车主的嫌疑。尤其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变得日益尖锐。



日前,某品牌车型降价幅度高达18万元,堪称“断崖式降价”。老车主认为车企的行为“背刺”了他们的忠诚度,尤其是该品牌此前承诺不参与价格战,却突然大幅降价。这不仅影响新车购买,更连锁反应到二手车市场,导致车辆残值严重受损。部分车主表示:“现在开车出去被人当傻子看。”

2025年1月新能源车投诉中,15万以下车型贬值相关问题占比达28%。消费者担忧“买完即贬值”,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

此外,部分车企因产能或经营问题,出现未按时交车的情况,引发定金/订金纠纷,对品牌声誉造成较大影响。



2025年1月全国汽车投诉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型投诉量占比显著,涉及问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根据车质网投诉内容分析,自主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走在了市场前列,在技术研发、产品进步、智能化方面表现出色,市场份额也水涨船高。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新能源品牌出现了许多燃油车时代极少出现的问题,例如软件问题、交车延迟、系统升级故障、电气故障等。这些可称为“时代病”。

百姓评车

自主品牌投诉量高企,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对品牌的长远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售后服务体系,成为自主品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