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岚图汽车用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开启了新年的征程——8009辆的月销量同比增长14%,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退坡的背景下,这个双位数增长本应成为行业焦点。但当我们将数据置于多维坐标系中审视,会发现这份成绩单更像一个充满矛盾的寓言:环比34%的断崖式下跌,不仅使其跌出月销万辆俱乐部,更意味着年度20万辆目标的完成率仅达50%。这场冰与火交织的开门红,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性调整期的深层博弈。



一、增长幻象下的三重背离

在14%的同比增长光环下,隐藏着三个关键背离。首先是与市场节奏的错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环比降幅约25%,岚图34%的跌幅明显超出大盘,显示出渠道去库存压力与终端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其次是产品结构的失衡,岚图主力车型FREE系列销量占比仍超60%,而去年推出的"追光"轿车系列未能形成有效支撑,暴露出新势力品牌常见的"单腿走路"风险。最致命的是目标与现实的鸿沟,若要保持20万辆年度目标,后续月均需达成1.8万辆,这意味着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125%的持续增长,这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近乎天方夜谭。

二、万辆俱乐部的生态位争夺

跌出月销万辆阵营绝非偶然。横向对比显示,1月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守住了1.2万辆门槛,传统车企孵化的极氪、深蓝更是突破1.5万辆。这种分化背后是生态位争夺的加剧:当主流车企将智能驾驶配置下探至25万元区间,岚图引以为豪的"高端智能"标签正遭遇降维打击。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斯拉Model Y改款车型将入门价格降至26万元,直接侵入岚图FREE的主销价格带,这种"鲶鱼效应"正在改写30万元级市场的游戏规则。

三、产能魔咒与渠道迷思

表面看是销量波动,实则暴露体系能力短板。武汉工厂虽具备15万辆年产能,但1月产量仅7300辆,产能利用率不足60%。这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某关键域控制器供应商的交付周期从45天延长至70天,直接导致生产节拍紊乱。渠道端同样暗藏隐忧,直营+代理的混合模式在120家门店的规模下开始显露弊端:部分代理商为完成返点目标向大客户渠道压货,造成终端价格体系混乱,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严重透支市场信心。

四、破局之路:从规模焦虑到价值重构

面对困局,岚图需要的不仅是销量冲刺,更是战略重构。在技术维度,其SOA电子电气架构的落地速度需加快,目前友商普遍进入2.0阶段,而岚图仍处于功能迭代期;用户运营方面,高达38%的增换购比例尚未形成有效裂变,需构建场景化的用户生态;全球化布局更显紧迫,当比亚迪、蔚来在欧洲市场斩获订单时,岚图的海外销量仍不足总销量的5%。或许应该重新审视目标设定——将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在800V超充平台、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方能在新能源下半场赢得主动权。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岚图的开年遇冷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新造车势力集体面临的成长阵痛。当资本市场的耐心逐渐消退,产品同质化加剧,唯有穿越数字游戏的迷雾,在核心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效率等维度实现突破,才能真正跨越从黑马到领跑者的鸿沟。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终究是长期主义的马拉松,而非短期冲刺的百米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