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经过重组与优化,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向“新”求质,奋力开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董栋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2024年是中山大学建校百年。作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高等学府,使命感与责任感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中山大学的基因里。回首百年路,中山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与国家同心同向同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材。
从1925年学校农科推广部开设蚕业巡回讲习所开始,中山大学便开启了今天称之为“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工作。依托学校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向社会人士进行识字教育、文化普及和技能培训,承担起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扫盲教育、夜校、“旁听生”等工作,助力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又开展了自考、网络教育和进修培训等非学历教育。
进入新时代,学校继续教育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培养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学校着眼于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加大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和软硬件的支持力度,于2024年2月重组了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学校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永葆追求卓越的继续教育本色
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何晓钟
作为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以“学在中大,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型人才。继续教育学院结合自身特点,以“服务人才强国、助力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使命,依托学校全领域学科专业和师资,搭建起集党政干部和公务员培训、企业家和工商企事业单位高管培养、医学继续教育和医院管理培训以及创新创业实训为一体的高端平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中山大学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传统与坚韧的革命战斗精神。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之时,就将目标定为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他曾说,我们要创办的大学是国内一流、世界上也不落伍的大学,并寄语中大人要“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继续教育学院大力传承了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和文化精神,“这种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家国社会的优秀传统,是中大继续教育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将其融入了每一个培训班的全过程,引导学员将个人的人生追求、职业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何晓钟表示。
当前,知识更新迭代飞快,劳动者光靠“吃老本”已行不通,如果不保持终身学习,便如明日黄花。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教育,是学习者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持续学习。因此,学习者在此阶段的学习状态已不同于在校时期。为学习者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克服工学矛盾,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带着这样的使命,学校的继续教育办得有声有色。据了解,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师资安排通常优于委托单位及学员本身的需求。继续教育学院并不是把培训内容直接“塞”给学员;也不是学员想学什么、老师能讲什么,就找一门课来上。学院通过“二次开发”,开展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式、统筹师资安排,提升培训效度与高度,让学员“不虚此行”,让委托单位实现“课超所值”。
另外,学院还非常注重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目前团队有160多人,其中主体人员已从事继续教育工作长达二三十年。同时,学院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加入,保持团队的活力与创造力。职业化、专业化、高质量是团队一直以来的追求,正是这样的追求促使大家努力把培训服务做好,支撑着继续教育事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此外,学院还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服务、课程质量等方面都有完善的考核和评估制度,激发队伍的动力,保证继续教育的有序运行。
学院与学校同频共振,相应打造了“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非学历教育品牌,这得益于学校本身的学科专业支撑。其课程体系、教育理念以及管理服务等,都充分体现了学校继续教育的含金量。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大学办到哪里,我们的继续教育就办到哪里。”中山大学扎根广州、珠海、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中心城市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为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袤沃土。继续教育学院基于学校这一办学格局,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办学条件,也相应形成了三大办学基地,将中山大学强大的优势充分延伸。
目前,学院已打造成为一个专业化、多元性、高水平的学习平台。比如在珠海办学,由于临近丰富的海洋资源,学校的海洋科学便成为优势学科。涉及到海洋经济战略的相关干部、企业家培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还可以将一些知名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基地,把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贯通,丰富相关主题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在深圳校区办学也是类似的逻辑。深圳经济活力足、潜力大,社会治理水平较高,聚集了众多高新企业,企业干部培训需求也随之增多。反过来,这些企业也成为培训活动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学院经常组织学员到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受到了委托培训单位的高度认可,因为对于学员来说,到尖端企业参观,不仅能够提升眼界、开展业务、拓展合作,而且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启发与思考。“充分利用学校以及当地资源开展继续教育,这是我们便捷且高效的经验做法。”何晓钟表示。
当前学院非学历教育的业务范畴覆盖了党政管理干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线教育、医学培训、国际教育、管理咨询等领域。在党政干部培训中,最典型的就是由中组部和国务院港澳办主办、广东省委组织部和中山大学承办的大湾区建设干部培训班,它包括了香港、澳门的公务员体系以及内地的教育、工信、金融、服务等与港澳一体化发展有关的部门和平台。培训内容涉及国情教育、大湾区协同发展、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激发地区创造力等方面。因此其课程体系既涵盖了整体国情,也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自身的特征,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主动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当下各办学主体的常态,学校的继续教育也形成了“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学校专门打造了“逸仙在线”教育平台,上线了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学员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购买学习卡,并灵活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在线学习。
在如今这样一个数智时代,无论是继续教育领域,还是其他各行各业,都无法忽略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对此,何晓钟认为,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山大学继续教育的应有姿态。各行各业都要积极采取作为,否则便会因无法适应而被时代所抛弃。正所谓人工智能不会淘汰人类,它只会淘汰不会应用人工智能的人。
他表示,下一阶段,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将是学校非学历教育长期的主题,而人工智能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必将是题中应有之义。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并及时给出预判和评估,从而确保实际工作与技术的发展深度融合。首先是要把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这些新兴的知识和技能带入课堂,传递给学员,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应用意识;其次是在方式、手段、载体上将人工智能大量地应用于继续教育的实践中。
“未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其影响的深度也是无限的。继续教育一定要有主动的态度,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何晓钟说。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逸仙在线”中的“逸仙”,取自于孙中山先生的号。现在数字化的“逸仙”,正是新百年的中大和新时代的中大继教院对中山先生教育理念的大力传承和创新发展。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4年12月刊(总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