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小的时候,人们经常下水去捞河鲜,鱼、螺蛳、小螃蟹等等,拿回家简单加工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

这些也成为了很多人童年中的美好记忆,不过现在很少能够吃到了,因为水质的污染等问题,一些小时候常见的生物都陆续“消失”了。



河蚌也是一道美食,尤其是扬州人的最爱,以前有一种河蚌,厚厚的壳上长满了“瘤子”,里面的肉很少,劈开之后里面的壳上还有像牙齿一样的东西。

它看起来并不像是一种好吃的河蚌,但是架不住过去数量多,人们随随便便在河里一摸就能有不少。



但是现在这种长相一般,口感也一般的河蚌却成为了“国保”,轻易吃不得。

«【·麻瘤子变“国保”·】»

在当地人们喜欢管这种河蚌叫“麻瘤子”或者“麻皮蚌”。



李有鸣是江苏的一名老渔民,他经常下河摸河蚌,对河里的河蚌都十分熟悉,哪种好吃,哪里能摸到都了如指掌。

每年的冬春季节都是摸河蚌的好时节,他就会去小河或者沟渠里面摸河蚌,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三四百斤的收获。



2022年4月,他来到了刘集镇下面的一个小村子里摸河蚌,就摸到了几个麻瘤子。

李有鸣觉得很新奇,因为这种河蚌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了,往往只有水深的地方才能捞到一些,于是他就把捞上来的这几个带了回去。



但是一听说这居然成了国家的保护动物,李有鸣又赶紧将它们带回了摸到的地方,将它们又给放生了。

这种被渔民们称呼为麻瘤子的河蚌,学名叫做背瘤丽蚌。



背瘤丽蚌的外形非常具有辨识度,成年的背瘤丽蚌通常具有较大的贝壳,形态近似于椭圆形或近圆形,壳长可达10厘米左右,宽度约为6厘米。

它的外壳颜色多为黄褐色、灰白色或带有斑点的灰绿色,表面通常比较光滑,略带光泽,壳体中央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背部突出的“背瘤”。



这一“背瘤”部分明显隆起,形成类似小山丘的形状,是其名称的来源。

背瘤丽蚌曾经是中国许多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贝类之一,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其他大江大河的支流中,它们曾经大量繁殖,成为这些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人们经常会下河找这些河蚌来吃,但是是在没有其他河蚌可以选择的情况下。

背瘤丽蚌的壳非常厚且硬,不好劈开,而且里面的肉很少,即便劈开了,里面还有像牙齿一样的东西,从它本身来说,它并不一种非常适合食用的河蚌。



但是因为在过去,河里背瘤丽蚌的数量非常多,所以人们也时常摸来吃,但是后来随着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兴起,它们的肉质更加肥美,背瘤丽蚌就逐渐被取代了,吃的人越来越少。



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

但是即便如此,背瘤丽蚌的数量却也还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什么呢?

«【·奇特的背瘤丽蚌·】»

背瘤丽蚌的壳内较为光滑,呈现出淡白色或珍珠色,具有较强的光泽,贝壳的两侧对称,通常只有一个小型的内脏腔室。



背瘤丽蚌的壳面上通常会有一些生长环纹,这些环纹与其生长历史相关,它的外部特征使其成为许多生物学家和贝类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背瘤丽蚌的外表虽然不好看,肉也不太好吃,但是它却能够产出美丽的珍珠。

生活在水中的背瘤丽蚌,身体中不免会吸入一些沙子或者虫子等其他异物,受到刺激之后,它们自身就会分泌珍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就会慢慢形成珍珠。



背瘤丽蚌生产的珍珠品相非常好,多是光洁的瓷白色,有些还在局部散发着微弱的翠绿色闪光,非常独特,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并且它们“丑陋”的外壳也是不可多得的原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珍珠核或者其他的工艺品。



因此背瘤丽蚌也遭到了大量的捕捞,种群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

一些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大幅增加,这直接破坏了背瘤丽蚌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背瘤丽蚌对水中氧气的需求较高,而水质恶化常常导致水中氧气不足,进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而且背瘤丽蚌是一种生长十分缓慢的淡水河蚌,一般需要生长三四年才能够成熟繁育下一代,它们往往都还没有成熟就已经被捕捞上岸,导致背瘤丽蚌的繁殖率大大下降,种群新生个体越来越少。



由于背瘤丽蚌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背瘤丽蚌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在多个省市开展了保护工作。

近年来,背瘤丽蚌在一些曾经被认为没有其踪迹的水域再次出现,这也证明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024年6月12日,有相关媒体报道,专家在菜子湖进行野外调查的时候,首次在这里发现了背瘤丽蚌的踪迹。



背瘤丽蚌的复苏表明其栖息环境的水质正在逐步改善,水域生态系统健康度的提升,它是生态环境恢复的指示性物种,背瘤丽蚌的出现预示着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恢复。

背瘤丽蚌作为一种珍稀的淡水贝类,不仅是一种珍稀的水生物种,它在生态系统中还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大对这一物种的保护力度,确保其能够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生息,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作出贡献。

参考:

中国江苏网《小河里摸到了“国保” 过去常吃的河蚌就有它》,2022-4-8
扬州网《湖滩上的国保麻瘤子 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2022-11-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中心在菜子湖水系首次记录到“背瘤丽蚌”和“中国淡水蛏”》,2024-6-12
新华日报《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 | 背瘤丽蚌:裹平凡外衣,育美丽珍珠》,2022-10-2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