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辉煌的大英帝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略显尴尬。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却为两艘航母的巨额账单头疼不已。
二战之后,全球力量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英国的国际地位随之下降。曾经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的辉煌也渐渐成为历史。
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军事现代化重塑大国形象,并将目光投向了海军,认为强大的海军是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于是,“双航母”计划应运而生。英国计划建造两艘全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这两艘航母承载着英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梦想。
不过,中国军事专家张召忠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英国的航母计划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财政问题,甚至影响到英国经济。
当时,这一预言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悲观言论。但随着时间推移,张召忠的预言似乎正逐步成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英国航母的前世今生
航母被誉为“海上霸主”,作为一种集防空、反舰、反潜、对岸攻击等多种作战能力于一体的武器,是当今海战中最具威慑力的力量之一。
可以说,航母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装备,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战略上是核心支柱,在国际政治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工具。
然而,全球拥有航母的国家屈指可数,我国目前也只有两艘在役航母(福建舰尚未正式服役)。
为什么那么多国家没有航母呢?抛开技术难题不说,航母的高昂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建造到日常维护,从人员培训到燃料消耗,每一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但航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英国也不例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英国在航母建造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世界上第一艘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以及被称为“现代航母原型”的皇家方舟号,都是出自英国之手。
这得益于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不仅在生产、贸易等方面领先全球,还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海外统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到19世纪末,英国逐渐失去优势。一战和二战后,英国国力被大量消耗,不少殖民地选择独立。内部因素如殖民政策的不可持续性、技术转型失败、政策失误和社会矛盾等,也使英国逐渐走向衰落。
进入21世纪,英国的野心再次膨胀。为了重新夺回海上霸主的地位,早在2007年,英国政府就批准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这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最初预算为每艘20亿英镑,总计40亿英镑,但实际建造费用远超预期,最终总成本达64亿英镑(约合550亿人民币)。
虽然两艘航母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服役,但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面临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财政方面。
英国的财政压力
当年在批准建造双航母后不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对英国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经济衰退、实体经济受损。
金融危机不仅使英国经济陷入困境,还暴露了其经济结构过度依赖金融业、财政政策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
两艘航母正式服役后,英国需要面对更大的财政压力。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下降,加上通货膨胀,实际可用资金不足。此外,航母的建造和运行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即使两艘航母已经投入运营,它们自服役以来却经常遇到各种问题。比如,2020年,威尔士亲王号因轮机舱消防管道破裂导致严重浸水,配电板受损。2022年,威尔士亲王号准备穿越大西洋时,发现推进器存在问题,最终只能回港维修。
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威尔士亲王号服役1251天中,仅有267天在海上,411天在港口或维修中。伊丽莎白女王号也面临类似问题,甚至为了维修伊丽莎白女王号,英国海军不得不从威尔士亲王号上调用配件。
由于在两艘航母上花费了大量资金,英国无法购买更多的战斗机和护卫舰。据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报道,从2009年到2024年期间,英国海军累计投入近200亿美元用于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建造、维护和战备工作。
外界不少人认为,不如只保留一艘航母。还有人建议,两艘航母可以进行轮换机制。尽管双航母理论上能提升作战效率,但现实中的经济和运维压力使其成为“战略鸡肋”。若无法解决资金问题,英国海军或将长期面临航母能力不足的挑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