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海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航母作为海上作战的核心力量,几乎成为大国军力的象征。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决定通过建造航母来重振昔日荣光。

中国军事专家张召忠早在航母计划启动之初就明确指出,英国的航母项目可能会陷入严重的财政困境,甚至可能成为国家沉重的负担。



如今英国耗资550亿英镑建造的两艘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本应成为海上力量的象征,却频频暴露问题,引发不少嘲笑。张召忠的预言真的成真了吗?



张召忠的预言成真?

在全球军事博弈的舞台上,航母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件装备,它是海上作战的核心,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也是国际地位的体现。

对于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而言,航母的地位更是至关重要。回顾历史,英国凭借强大的皇家海军曾在世界海洋上横行霸道,殖民地遍布全球,海上霸权一度无人能敌。

随着二战后的全球海军格局变化,英国逐渐丧失了昔日的荣耀,海军优势被新兴力量所挑战。面对这种形势,英国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恢复自己在全球海洋中的影响力。



2000年,英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两艘大型航母的计划,意图通过这一举措重振皇家海军的威慑力。为此,英国准备投入巨额资金,计划通过建造“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两艘航母,将海军的力量再次推向国际舞台。

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面临着重重挑战,不仅仅是技术难题,还有更为严峻的财政压力。早在英国航母建设计划正式启动之初,中国军事专家张召忠便敏锐地指出,英国的航母项目可能会陷入严重的财政困境,无法产生足够的战略效益,甚至可能拖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建设。



他的这番言论当时并未得到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英国的航母计划充满希望,代表了该国重新崛起的决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召忠的预言逐渐得到了验证。航母的建造是一项复杂且昂贵的任务,尤其是对于一个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的国家来说,航母建设更像是一场豪赌。

尽管面临财政困难,英国政府仍决心推进这一计划,掏空国库投入资金。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英国,经济遭遇了严峻考验,但为了恢复海军威慑力,政府并未放弃航母建设,于是两艘“伊丽莎白级”航母的建造计划便在这种艰难环境下启动了。

尽管英国政府在航母建设初期承诺将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设计,确保两艘航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巨大的战略威慑作用,但事实远没有那么顺利。从预算超支到技术难题频发,再到资源紧张,英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



航母建造计划的实际开支远远超出最初预期,严重的财政压力让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许多妥协,这些妥协直接影响了航母的质量与战斗能力。张召忠的预言并没有错,航母的建造远比预期更加困难,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技术的复杂性、建造周期以及后期维护问题都成为英国政府无法回避的难题。

原本应该成为强大海军力量象征的航母,在现实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层面,原本应该是海军作战“核心”的航母,却越来越像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从最初的蓝图到最终的航母下水,英国海军经历了无数波折,张召忠早在2000年代末便提醒过,依靠航母这一单一军事平台,英国无法恢复海军的战略优势。相反,过度依赖航母可能会造成国家财政长期负担,影响其他更为重要的军力建设。这一判断如今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尽管两艘航母已经建成服役,但它们所带来的战略效益远不如预期,反而成为了英国海军的“累赘”。然而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英国是否能够在这些困难中找到出路,依旧保持其海上大国的地位呢?航母在海上作战中到底能够起到多少作用?



建造的航母闹笑话

当“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两艘航母正式服役时,英国海军寄托了对未来海上强国地位的重任。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威慑力,还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军事投射,这两艘航母的出现本应让英国恢复昔日的荣耀。

但是现实远比预想的更为复杂,原本计划作为海上力量核心的航母,实际上却成为了英国海军的笑柄。首先,航母的建造本身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尽管两艘航母的设计极具现代感,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各种舰载武器和F-35B型战斗机,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系列令人尴尬的问题。



最为显著的是,航母的建设费用严重超出预算,最初计划耗资40亿英镑,但最终两艘航母的总花费达到了62亿英镑。对于一个财政捉襟见肘的国家而言,这笔巨额开支无疑是一笔沉重负担。

英国政府不断试图通过节约成本来维持航母计划的推进,但这些妥协反而使得航母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尤其是在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选择上,英国不得不做出不小的妥协,为了节省开支,选择了价格较为便宜但并非最优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直接影响了航母的耐久性和抗压能力。



虽然这些问题初期未引起太大关注,但随着航母投入使用,它们的缺陷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英国海军发现,航母在恶劣海洋环境下表现得远不如预期,耐久性差和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接二连三浮出水面。

更为尴尬的是,航母的故障问题屡屡发生,以“威尔士亲王号”为例,这艘航母在服役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修理状态,甚至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漏水”问题。这一问题至今未能彻底解决,严重影响了航母的作战能力和正常使用,尽管英国海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修。



但“威尔士亲王号”的故障频发依然困扰着整个海军,无法顺利开展训练和部署任务。此外,航母的技术问题还体现在舰载机的搭载系统和弹射系统的设计上。最初,英国计划为航母配备F-35C战斗机,以此提升航母的作战能力。由于预算限制和技术难题,英国最终选择F-35B型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使得航母的作战范围和威慑力受到明显限制。



F-35B战斗机虽然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但相比F-35C,它的航程和载荷能力都存在显著劣势。这样的决策使得英国的航母不仅在技术上无法与其他拥有更先进航母的国家抗衡,甚至在作战时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

另一个令人失望的设计缺陷是弹射系统的取消,弹射系统是航母能够高效、安全起飞舰载机的关键设施,它直接影响着航母的出动效率和作战频次。为了控制成本,英国海军放弃了这一关键系统,导致航母舰载机的起飞速度大大降低,作战灵活性也受到了极大制约。如此重大的决策改变,显然对航母的作战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技术和设计上的问题给英国海军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一支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背景的海军,皇家海军曾以其威慑力震慑全球。而如今,这两艘本应成为海上力量象征的航母,却像“半成品”一样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不仅仅是对航母本身的一次打击,更是对英国海军威慑力和国际形象的沉重打击。

问题不仅仅出现在航母的技术和质量上,英国海军的困境还在于它无法为这两艘航母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作为海上作战的核心力量,航母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援、定期维修和补给。然而随着航母的服役,英国海军的预算进一步紧张,无法提供所需的持续资金和技术支持,这让航母的战斗能力受到了严重制约。



随着航母问题逐渐暴露,英国海军面临的困境是否有解?是否还能通过调整策略、增加资金投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并重新恢复海军力量呢?



英国海军的困境

英国的两艘航母原本应当成为海上战略的核心支柱,帮助其恢复海上威慑力,重新确立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可是现实却令人大失所望,航母不仅没有为英国带来预期的战略优势,反而成为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尴尬的军事笑话。

首先,财政危机严重制约了英国海军的持续发展,两艘航母的建造计划花费超过62亿英镑,这笔巨额开支对于一个已经深陷财政困境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维持航母建设和后期运维,英国政府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还需要解决航母维护、升级改造以及舰员训练问题。



随着英国经济萎靡,政府预算紧张使得这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即便是在最初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英国政府也已不得不做出妥协。结果是航母的实际作战能力远远未能达到预期,这种资源的巨大投入换来的不仅是高昂的成本,还带来了无休止的技术和质量问题。

接着,航母的频繁故障和技术缺陷使得原本作为海上威慑核心的航母,反而成为了英军的“软肋”。以“威尔士亲王号”为例,尽管这艘航母在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现代化特点,但由于预算限制和技术妥协,它的质量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虽然“伊丽莎白级”航母的建造计划本意是为了恢复英国海军的威慑力,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航母的高投入和低回报,成了英国海军战略决策上的一大败笔。



结语

尽管英国政府花费巨资建造的航母计划曾寄托着国家海军复兴的希望,但现实却远比预期更加残酷。张召忠的预言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航母建设过程中的财政困境和技术瓶颈,最终使得航母计划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效果。

参考文章

新浪财经在2024年11月19日关于《英媒:财政吃紧,英国航母或被封存》



上观在2024年11月19日关于《钱紧!英国航母或被封存》



环球网在2017年12月19日关于《英国新航母发生泄漏遭海水倒灌 正式服役才十几天》



凤凰网在2020年6月5日关于《张召忠预言再次成真!600亿造航母掏空国库,还敢来中国撒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