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1935年2月24日),字玉衡,号琥璜,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共一大代表中最年长的革命先驱”。


我们来简介一下,他的生平和贡献。

一、生平概述

1. 早年经历


1876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接受传统教育,考中晚清秀才。

1913年考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成为同学,并结下深厚友谊。 参与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1918年),是该会骨干成员,主张“改造中国与世界”。

2. 投身革命

1921年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重要职务。


3. 壮烈牺牲

1934年红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突围时遭国民党军队包围,跳崖壮烈牺牲,时年59岁。


当时的经过:在主力红军完成长征任务后,年近花甲的何叔衡同志继续留在赣南地区坚持斗争。1935年初,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四面围堵日益逼近,中央局书记项英同志紧急派遣便衣队伍,护送包括身体虚弱的瞿秋白同志在内的多位重要人物前往闽西地区进行隐蔽。在昼伏夜行的艰苦行进中,他们于2月14日凌晨顺利抵达上杭县水口镇周边区域。

然而,由于对当地地形环境缺乏深入了解,便衣队伍在一次疏忽中于天亮后生火做饭,导致炊烟升起,迅速引起了当地保安团二营的注意并遭到包围。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数十名便衣队员凭借驳壳枪边打边撤,奋力突围至村南的一座大山之上,但敌军依然穷追不舍。

在此过程中,年迈体弱的何叔衡同志奔跑艰难,又不愿成为同志们的累赘,于是面色苍白地向带队负责人邓子恢同志请求:“开枪打死我吧!”邓子恢同志当即命令特务员(警卫员)搀扶何叔衡继续前行,直至一处悬崖边缘。然而,何叔衡同志突然挣脱警卫人员,毅然决然地纵身跳下悬崖。

事后,邓子恢同志在回忆中深感痛心,指出如果他们能够翻越这座大山并利用附近一条小河作为掩护成功击退追兵,或许何叔衡同志本可幸免于难。长期以来,后人根据邓子恢同志的回忆,一直认为何叔衡同志是坠崖牺牲。

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福建当地公安机关在审讯一名当时的反动团丁时,才得知了更为详尽的真相。据该凶手交代,他与另一名团丁在战后搜索过程中,在山崖下发现了一名已经头破血流的老人,并从其衣物中搜出了银元和港币。当两人对老人进行搜身时,老人突然苏醒并试图抱住凶手的腿进行搏斗,结果被凶手连续开枪击中身亡。

何叔衡同志早在“新民学会”时期就以性情刚毅、不畏艰难著称,其在生死关头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正是其高尚人格的生动体现。

二、主要贡献

1. 参与建党与早期革命活动

他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他在湖南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工人、农民运动,是毛泽东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2. 苏区法制与教育建设

在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他主持制定苏区法律体系,推动司法公正,被誉为“红色法制奠基人”之一。 还重视教育,参与创办列宁小学、干部学校,培养革命人才。

3. 革命精神与榜样作用



他以“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信念投身革命,年近六旬时仍坚守斗争一线。 毛主席评价他:“叔翁办事,可当大局”,称其为“何胡子”(因其长须得名)。还说,“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

三、历史评价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从传统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家转变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体现了对理想的无畏追求和对革命的忠诚奉献,其贡献不仅在于建党初期的开拓性工作,更在于苏区政权建设中法治与教育的实践。2009年,他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四、相关纪念


1964年1月7日,中共长汀县委和长汀县人民委员会在何叔衡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纪念碑,表示对烈士的永久纪念。


湖南宁乡有何叔衡故居纪念馆,福建长汀建有纪念碑。 还有文学作品《可爱的中国》(方志敏著)等中提及他的革命精神。 2011年电视剧《开天辟地》再现了他在中共一大中的形象。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其精神至今还在激励后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