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中纪委常务书记黄克诚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了自己对毛主席的评价,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
黄克诚的这次讲话,后来被发在了《人民日报》上,但是关于如何评价毛主席的部分,却没有发出来,黄克诚得知后,派人询问总政的负责人,能不能先发在军报上。
与此同时,黄克诚也将这件事,特地汇报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同意发表,不过他认为这些讲话,有些是脱口而出,如果发在报纸上,不能这么随意,应该要好好润色一番,那么,现在党内谁的“笔杆子”是比较好的呢?
思来想去,邓小平将这件事,交给了曾经做过毛主席25年秘书的胡乔木。
胡乔木接到任务,不敢耽搁,立刻将自己平生所学的才华,一并展示在了这篇文稿中,其中,他主要改了两个地方,第一,是将全文称呼“毛主席”,全部改为了“毛泽东同志”,第二,是在文稿中,加入了关于对“西安事变”的评价。
黄克诚很快就拿到了胡乔木修改过的文稿,他很重视这篇文稿,尽管这个时候他的眼睛基本已经失明,但他还是让秘书读了好几遍。
黄克诚边听边点头,有时候也摇头,秘书看不懂,直到文稿读完,黄克诚才开口说道:“可以了,文章我觉得不错,不过有一点,我觉得不太好,文章中对毛主席的称呼,全部由“毛主席”改为了“毛泽东同意”,我不习惯,还是毛主席好。”
邓小平很快也听闻了黄克诚的看法,他也觉得还是“毛主席”称呼好,所以,胡乔木最后又将称呼全部改回了“毛主席”
胡乔木是跟随在毛主席身边25年的秘书,他对毛主席的了解,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为什么在之后,他要将毛主席的称呼,改回“毛泽东同志”呢?
为什么黄克诚不喜欢“毛泽东同志”,而是喜欢“毛主席”这个称呼呢?
胡乔木是江苏盐城人,他早些年间,其实并不是学的文学,或者是文化,而是物理,写诗,读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并非主业。
而随着时代洪流的变化,全国抗战形势愈来愈严峻,胡乔木认为读书无法救国,所以开始参加各种学生运动,希望能够改变现状,相对于战场,他好歹还要自己的“一根笔”
自此,胡乔木开始依赖于自己的“文采”,他决定以宣传的方式,为抗战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正是他的这个决定,使得他走进了毛主席的视线。
机缘巧合下,在延安的毛主席,看到了胡乔木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主题是纪念“五四运动”的,毛主席看后,觉得胡乔木写的不错,就称赞道:“乔木是个人才。”
毛主席对胡乔木的评价,很快传了出去,不久后,毛主席觉得自己工作太忙,需要人分担,他便想到了胡乔木,随即派人去找胡乔木,想让他做自己的秘书。
做毛主席的秘书,当然是一件光荣的事,可是胡乔木之前没这经历,他他激动的同时,也有些忐忑。
好在胡乔木是个聪明人,他来到毛主席身边后,很快便找到了做秘书的诀窍,也正是他的文采水平够高,所以毛主席对胡乔木是越来越欣赏,也越来越器重。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能够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就是毛主席对胡乔木的赏识。
不过,这样的日子一共持续了25年的时间,到1966年,毛主席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与胡乔木继续交流的心情,自此,胡乔木离开了毛主席。
虽然胡乔木不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但毫无疑问,将他视为最了解毛主席的人之一,也不为过,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邓小平点名要胡乔木修改黄克诚关于对毛主席评价的文章的原因。
而胡乔木将文章中的“毛主席”称呼,全部改为了“毛泽东同志”,具体原因并不清楚,但猜测,可能是胡乔木为了避嫌,也是考虑到当时的那个年代,党内都称同志,不再称具体职务。
黄克诚之所以想一直称呼毛主席为“主席”,完全是因为他对毛主席深厚的感情。
黄克诚在自己的革命人生中,向来以耿直著称,毛主席最欣赏的,就是黄克诚这样的革命同志,所以,毛主席曾先后几次对黄克诚委以重任。
譬如1949年让黄克诚担任解放后天津首任市委书记,湖南首任省委书记,以及后来的总后勤部部长,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等职。
对黄克诚来说,毛主席于他而言,是有知遇之恩的,如果没有毛主席,也许他也能创造辉煌的人生,但毫无疑问,肯定不会特别的辉煌,是毛主席给了他留名青史的机会。
虽然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黄克诚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以至于之后近20年的时间,没有再受到重用,但黄克诚依然对毛主席充满了深深的感情,在黄克诚看来,个人的委屈是小,毛主席的功绩是大的,如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井冈山”,就没有“星星之火”,甚至中国此时还在黑暗中探索,这都说不定。
基于多种原因,黄克诚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然更喜欢称呼“主席”为“毛主席”,因为这样听起来更亲切,更习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