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已到了摧残至极的地步!”这句话看似尖锐,却道出了千万家庭的切肤之痛。

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在题海中挣扎,家长们为分数焦虑,老师被升学率绑架,教育本该是点亮生命的火种,如今却成了压垮几代人的大山。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孩子们的教育这个话题。

一、“做题机器”是怎样炼成的?

“现在的学生,连系鞋带都要老师教。”一位班主任的无奈吐槽,揭开了应试教育最荒诞的一面。

课堂上,老师赶进度、划重点;课后,学生刷题、补课、熬夜写作业。知识成了“考试工具”,学习成了“流水线作业”。

一位初中家长感慨:“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周末就没休息过,不是在补课班,就是在去补课班的路上。”

更讽刺的是,考试难度与教材严重脱节。某地高三物理试卷满分100分,平均分仅30多分;数学150分的卷子,全班竟无一人及格。一位学生自嘲:“学的不考,考的不学,我们这是‘学了个寂寞’!”考试本应检验学习成果,如今却成了“赌运气”的游戏。



二、被偷走的不只是睡眠。

“早上5点20起床,6点10分到校,晚上10点半下晚自习”——这是一份真实的初中作息表。孩子们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连上厕所都要小跑。

一位妈妈含泪说:“孩子每天写作业到凌晨,我看着他趴在桌上睡着,连叫醒他都不忍心。”

睡眠不足带来的不仅是黑眼圈。医生说,长期缺觉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影响身高发育。但学校似乎更在意“争分夺秒”。

有家长控诉:“孩子课间散步几分钟,老师竟拍照发群,质问‘为什么不抓紧学习’!”教育本该关注“人”的成长,如今却把学生逼成了“学习机器”。



三、内卷之下,无人幸免。

“月薪三四千的研究生,和初中毕业的外卖员,谁更幸福?”一位家长的灵魂发问,戳破了教育内卷的泡沫。

为了让孩子“不掉队”,家庭倾尽财力:补习班、学区房、竞赛培训……某地家长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到高中,至少花掉一套首付!”可当孩子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却发现就业市场早已“学历通胀”。

老师同样深陷泥潭。一位县城高中教师坦言:“学校用升学率考核我们,逼得我们只能拼命加课、布置作业。”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课上敷衍了事,私下疯狂补课捞金。“一暑假补课赚的钱,抵得上一年工资!”这种扭曲的现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彻底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



四、教育需要一场“重生”。

面对教育的困局,该怎么办?抱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的是破釜沉舟。

1、让考试回归“初心”。

降低偏题、怪题比例,让考试内容与教材衔接。与其用超纲题“刁难”学生,不如考察核心素养。一位老教师建议:“与其让全班平均分30分,不如让试卷更贴近实际,让学生考出信心。”

2、把时间还给孩子。

严格执行“睡眠令”,取消无效早读、晚自习。浙江某中学试点“9点熄灯制”,学生成绩不降反升,校长感慨:“休息好了,脑子才转得快!”

3、打破“唯分数论”。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社会实践、艺术体育、创新能力都应纳入考核。上海某高中开设“校园创业课”,学生们设计环保项目、组织义卖,反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

4、严打教育腐败。

对教师有偿补课“零容忍”,同时提高教师待遇,让优秀人才安心从教。教育公平,不能沦为一句空话。

结语:教育不是“军备竞赛”。

一位80后家长回忆:“我们小时候放学爬树、抓蚂蚱,作业半小时就能写完。”如今的孩子,却连抬头看云的时间都没有。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而非灌输知识;是培养能感受幸福的“人”,而非追逐分数的“工具”。

改变或许艰难,但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值得努力:家长少一份焦虑,老师多一份包容,政策多一份人性化。

其实,摧残至极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固化的思维。唯有打破枷锁,教育才能回归本真,让每一朵花,都按自己的季节盛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