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商业Tech,作者:玛丽莲梦呐,题图来自:AI生成
在东南亚版图上,越南,这个曾被日本燃油摩托车垄断的“两轮王国”,正在成为中国电动摩托车企业竞相争夺的“桥头堡”。
从曾经靠价格优势闯荡市场的 “中国制造”,到如今凭借技术实力崭露头角的 “中国智造”,越南市场宛如一块试金石,不仅检验着中国电动车产业出海的成色,更是推动其从 “野蛮生长” 迈向 “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转型阵地。
越南不仅是东南亚市场的缩影,更是中国电动车企业验证“出海模式”的关键试验场。通过越南,中国企业可积累应对复杂市场(如山地地形、多元政策)的经验,并借助东盟自贸区的关税优惠,向印尼、菲律宾等更大市场辐射。
据预测,东南亚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将在2029年突破440亿美元,而中国若能占据主导地位,将重塑全球两轮车产业格局。
从“燃油摩托车王国”到“电动化革命”
这个全球第四大摩托车市场,拥有近4500万辆摩托车保有量,平均每三人就拥有一辆。摩托车在越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是越南民众主要的出行工具。
然而,燃油摩托车的风光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高昂的使用成本,包括不断攀升的汽油费以及定期的维护费用,给越南民众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同时,燃油摩托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与越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越南政府加速推进电动化政策。自 2025 年起,河内、胡志明市等大城市将禁止燃油摩托车进入市中心,这一政策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为电动两轮车开辟出了巨大的替代市场空间。
而 2024 年越南盾的暴跌以及油价的飙升,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燃油摩托车的购买力,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经济实惠的电动摩托车。日本燃油摩托车售价动辄 2 万 ~ 3 万元人民币,而中国电动摩托车的价格仅为前者的 1/3 至 1/2。并且,使用中国电动摩托车 6 年,就能省下约 2 万元汽油费。
如此显著的 “高性价比 + 政策红利” 双重优势,让越南一跃成为东南亚电动两轮车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23 年销量同比激增 30% ~ 35%。
中国电动摩托车的“越南攻略”
为应对越南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纷纷转向本地建厂。例如,雅迪在越南北江省投资1亿美元建设年产能200万辆的工厂,并针对越南多山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开发防水、减震性能更强的车型。爱玛、台铃等品牌也加速布局东南亚生产基地,形成“立足越南,辐射东盟”的战略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企业将国内成熟的智能化技术引入越南市场。以雅迪为例,其为欧洲定制的电摩配备了 GPS 导航、胎压监测和语音控制功能,在越南市场同样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走出了一条高端化路线。同时,锂电池技术、动态安全监测系统等创新成果的应用,也彻底打破了越南消费者对 “中国制造 = 低质” 的刻板印象。
台铃则把智能云动力系统带到越南,该系统能根据路况和骑行习惯自动调整动力输出,还推出具备智能互联功能的车型,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实现音乐播放、来电提醒等功能。爱玛引入自主研发的智能防盗系统,通过手机 APP 与车辆连接实现远程监控、异动报警等功能,部分车型配备智能电量显示和节能提醒功能。
针对越南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的现状,中国企业通过合作本地企业(如越南邮政)推广充电桩,并提供“以换代修”等灵活售后模式。例如,雅迪在越南布局300多家门店,形成“销售-维修-换电”一体化网络。爱玛与越南便利店、加油站合作设置充电桩,推出电池租赁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油摩”出海的“昙花一现”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摩托车行业在越南市场可谓是风生水起 。当时国内制造业迅速发展,大量摩托车企业瞄准越南这个新兴市场,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切入。那些价格亲民的中国摩托车,以实惠的价格标签吸引了无数越南消费者。
在短短几年内,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就飙升至 80%,越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中国品牌的摩托车,成为当地民众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然而,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涌入越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开始打起价格战。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采用劣质零部件,忽视产品质量把控。
例如,部分摩托车车架材质不过关,在日常骑行中容易出现变形;发动机的耐久性差,频繁出现故障。这些质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消费者口碑急剧下降。与之相反,日本品牌一直秉持着对品质的严格要求,其摩托车凭借精密的制造工艺、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售后服务,逐渐赢得了越南消费者的信赖。
短短数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份额大幅缩水,从 80% 锐减至 1%,几乎被市场边缘化,这无疑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一次惨痛的教训。
危机四伏的越南出海之路
如今,中国电动两轮车企业再次将目光投向越南市场,但历史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当下企业面临着诸多相似的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选择大打价格战,过度压缩生产成本。在电动车核心部件电池的采购上,一些企业为节省成本,采购低价劣质电池。这些电池可能存在容量虚标、续航短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前在其他地区,就曾因低价电动车电池质量问题引发多起起火、爆炸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引发公众对整个电动车行业的信任危机,相关品牌的销量大幅下滑。若中国电动两轮车企业在越南市场重蹈覆辙,因低价竞争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那将对整个行业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越南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而且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更倾向于选择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越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道路状况复杂,同时越南小商贩众多,日常载货需求较大。
这就决定了越南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和载货功能有着较高要求。但部分中国企业在进入越南市场时,没有充分调研当地市场,简单地将国内产品和营销模式照搬到越南。
反观日本车企,如本田计划在 2025 年推出 10 款针对东南亚市场的电动车型,这些车型在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越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消费者使用习惯。
越南本土品牌 VinFast 也在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电动两轮车。若中国企业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提升产品的本土化适配度,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赶超。
除了品牌与产品竞争外,越南的法律环境相对复杂,税收政策和环保标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给中国电动两轮车企业带来了较高的合规风险。在税收方面,越南的税收政策会根据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例如,关税税率、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变化,都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利润空间。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政策动态并做出相应调整,可能会面临高额的税务罚款。
在环保标准上,越南政府对电动车的电池回收、尾气排放等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中国企业若不了解这些标准,或产品不能满足相关要求,产品可能会被限制进入市场,甚至面临高额的环保处罚。
此前就有中国企业因对越南环保标准了解不足,产品在环保检测中未能达标,不仅导致产品上市时间推迟,还耗费大量资金用于产品整改,错失市场先机。
“出口贸易”到“品牌输出”的全球化跳板
在越南市场,中国电动两轮车产业正经历从 “出口贸易” 向 “品牌输出” 的关键转型,这不仅是简单的市场份额竞争,更是产业迈向全球高端化、国际化的关键契机。在此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根据 EVTank 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年)》显示,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东南亚作为潜力巨大的区域市场,越南尤为突出,这为中国电动两轮车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越南本土市场的激烈竞争、复杂的政策环境以及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也对中国企业提出了严峻考验。
实现从 “出口贸易” 到 “品牌输出” 的升级,技术创新、本土化深耕和行业自律是核心要素。技术创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中国企业应加大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以电池技术为例,当前行业内正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相较于传统锂电池,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望大幅提升电动两轮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安全性。在智能网联方面,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状态实时监测、远程控制等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出行体验。
本土化深耕是融入越南市场的重要途径。越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要求中国企业深入了解当地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Mintel 的报告,越南消费者对电动两轮车的续航能力、载货空间和舒适性有较高要求。企业应针对这些需求,开发适合越南多山地、多雨气候的车型,同时优化售后服务体系,提供本地化的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服务。
行业自律是维护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电动两轮车企业应避免重蹈过去低价竞争的覆辙,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市场信息,共同应对越南复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挑战。
展望未来,只要中国电动两轮车企业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创新、本土化深耕和行业自律,就能够将现有的性价比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竞争力。在越南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引领全球绿色出行变革,推动产业迈向新的高度。届时,中国电动两轮车品牌将在全球市场上成为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优质的代名词,为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商业Tech,作者:玛丽莲梦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